基于热处理的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致谢 | 第5-11页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2页 |
1.1 含油污泥概述 | 第17-22页 |
1.1.1 含油污泥的定义与来源 | 第17-20页 |
1.1.2 含油污泥的组成和物理化学特性 | 第20-21页 |
1.1.3 含油污泥的危害 | 第21-22页 |
1.2 含油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 第22-29页 |
1.2.1 物理分离方法 | 第23-24页 |
1.2.2 溶剂萃取法 | 第24-25页 |
1.2.3 表面活性剂法 | 第25-26页 |
1.2.4 稳定固化技术 | 第26页 |
1.2.5 生物处置方法 | 第26-27页 |
1.2.6 热处理方法 | 第27-29页 |
1.3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优缺点比较 | 第29-30页 |
1.4 活性炭概述 | 第30页 |
1.5 活性炭制备方法 | 第30-32页 |
1.5.1 物理活化方法 | 第31页 |
1.5.2 化学活化方法 | 第31-32页 |
1.5.3 制备方法比较 | 第32页 |
1.6 活性炭活化剂及原料选择 | 第32-38页 |
1.6.1 氯化锌活化 | 第32-33页 |
1.6.2 磷酸活化 | 第33-34页 |
1.6.3 氢氧化钾活化 | 第34-35页 |
1.6.4 活性炭制备原料的选择 | 第35-38页 |
1.7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38-42页 |
第二章 表征方法 | 第42-52页 |
2.1 实验样品及设备 | 第42-49页 |
2.1.1 实验样品表观特性 | 第42-43页 |
2.1.2 含油污泥水、油、渣三组分分析 | 第43-45页 |
2.1.3 含油污泥四组分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2.1.4 含油污泥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46-47页 |
2.1.5 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47-49页 |
2.2 产品特性表征方法 | 第49-52页 |
2.2.1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 第49-50页 |
2.2.2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第50-51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碱性催化剂催化热解制备富氢气体 | 第52-69页 |
3.1 简介 | 第52-53页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3-5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3-55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8页 |
3.3.1 含油污泥热解特性分析 | 第56-60页 |
3.3.2 催化剂对气体产物的影响 | 第60-63页 |
3.3.3 含油污泥中的固体颗粒物及其影响 | 第63-66页 |
3.3.4 热解固体残渣的化学结构分析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含油污泥程序升温热解动力学 | 第69-83页 |
4.1 简介 | 第69页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9-7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9-71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4.3 程序升温热解动力学机理 | 第72-81页 |
4.3.1 罐底油泥热解油相产物分析 | 第72-75页 |
4.3.2 清罐油泥热解产物 | 第75-77页 |
4.3.3 含油污泥热解机理及动力学分析 | 第77-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酸性催化剂催化热解制备芳香族化合物 | 第83-103页 |
5.1 简介 | 第83页 |
5.2 实验方法及材料 | 第83-88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3-86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1页 |
5.3.1 硅铝比对油相产物的影响 | 第88-92页 |
5.3.2 停留时间对油相产物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3 催化剂添加量对油相产物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4 催化剂表征 | 第95-97页 |
5.3.5 催化剂重生 | 第97-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高沥青质含油污泥制备高比表面微孔活性炭 | 第103-121页 |
6.1 简介 | 第103页 |
6.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03-105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03-104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9页 |
6.3.1 活性炭吸附能力 | 第106-108页 |
6.3.2 活性炭的结构特性 | 第108-111页 |
6.3.3 活性炭中碳的存在形式及官能团 | 第111-117页 |
6.3.4 活性炭的重金属浸出毒性 | 第117-118页 |
6.3.5 活性炭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脱除能力 | 第118-1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生物质掺加制备多级孔径活性炭 | 第121-138页 |
7.1 简介 | 第121页 |
7.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21-123页 |
7.2.1 实验材料 | 第121-122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122-12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6页 |
7.3.1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表征 | 第124-127页 |
7.3.2 活性炭的结构特性 | 第127-130页 |
7.3.3 活性炭的孔结构表征 | 第130-133页 |
7.3.4 活性炭中碳的存在形式及官能团 | 第133-136页 |
7.3.5 活性炭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脱除能力 | 第13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3页 |
8.1 全文小结 | 第138-140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8.3 研究内容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1页 |
作者简介 | 第161-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