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 第12-14页 |
| ·中国寒兰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寒兰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 ·我国寒兰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实验试剂及其来源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及其来源 | 第19页 |
| ·主要溶液 | 第19-20页 |
| ·微量液氮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20页 |
| ·DNA样品的检测 | 第20页 |
| ·ISSR—PCR扩增 | 第20-21页 |
| ·ISSR反应体系条件及引物筛选 | 第20-21页 |
| ·ISSR反应程序 | 第21页 |
| ·电泳和拍照 | 第21页 |
| ·数据分析 | 第21-24页 |
| ·谱带统计与数据矩阵的建立 | 第21页 |
| ·POPGENE软件分析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参数指标 | 第21-23页 |
| ·利用WINAMOVA软件分析遗传分化 | 第23页 |
| ·利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 第23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3页 |
|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检验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结果 | 第24-44页 |
| ·DNA提取 | 第24页 |
| ·ISSR-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4-28页 |
| ·Mg~(2+)浓度 | 第24-25页 |
| ·TaqDNA聚合酶辅助因子浓度 | 第25页 |
| ·dNTP浓度 | 第25-26页 |
| ·DNA模板浓度 | 第26-27页 |
| ·循环次数及循环中延伸时间 | 第27页 |
| ·退火温度梯度 | 第27-28页 |
| ·引物筛选及ISSR扩增结果 | 第28-31页 |
| ·ISSR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31-44页 |
| ·寒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1-32页 |
| ·寒兰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32-35页 |
|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35-40页 |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40-43页 |
| ·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53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4页 |
| ·ISS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 ·寒兰的遗传多样性 | 第45-47页 |
| ·寒兰的遗传结构 | 第47-48页 |
| ·不同寒兰居群的遗传差异比较 | 第48-51页 |
| ·江西省大叶寒兰居群的遗传差异 | 第48-49页 |
| ·不同季节开花寒兰居群的遗传差异 | 第49页 |
| ·大、小叶寒兰居群的遗传差异 | 第49-50页 |
| ·武夷山脉段寒兰居群的遗传差异 | 第50-51页 |
| ·保护策略建议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