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动向 | 第11-13页 |
1.1.2 中国“众创空间”起源 | 第13-14页 |
1.1.3 “众创空间”在浙江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15-16页 |
1.2.2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2.1 科技创新中心成长路径与形态 | 第20-22页 |
2.1.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 | 第20-21页 |
2.1.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形态类型 | 第21-22页 |
2.2 众创空间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2.1 传统孵化器 | 第22-23页 |
2.2.2 新型孵化器 | 第23页 |
2.2.3 众创空间 | 第23-24页 |
2.3 众创空间的特征 | 第24-26页 |
2.4 众创空间相关理论进展 | 第26-28页 |
2.4.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页 |
2.4.2 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 第26-27页 |
2.4.3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研究 | 第27-28页 |
2.5 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2.5.1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 第28-29页 |
2.5.2 区域创新空间结构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1-38页 |
3.1 理论模型 | 第31-33页 |
3.1.1 空间自相关 | 第31页 |
3.1.2 核密度估计 | 第31-32页 |
3.1.3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 第32-33页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3.2.1 众创空间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 第33-34页 |
3.2.2 众创空间崛起逻辑研究 | 第34页 |
3.2.3 创客主体进驻特定城市众创空间偏向性选择研究 | 第34-35页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37页 |
3.2.1 无量纲化处理 | 第35-36页 |
3.2.2 熵值法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实证研究 | 第38-51页 |
4.1 多维视角下浙江省众创空间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 第38-41页 |
4.1.1 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态势 | 第38-40页 |
4.1.2 浙江省众创空间地理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4.2 基于区域创新表现与众创空间崛起的逻辑关系研究 | 第41-46页 |
4.2.1 浙江省县域创新表现指数计算及演化趋势分析 | 第41-44页 |
4.2.2 浙江省县域创新表现的核密度估计 | 第44-46页 |
4.3 浙江省创客主体进驻特定城市众创空间的偏向性选择 | 第46-49页 |
4.3.1 杭州市典型众创空间基本概况 | 第46-47页 |
4.3.2 创客主体进驻杭州众创空间的偏向性选择研究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 众创空间运作绩效评价与浙江省适配模式研究 | 第51-59页 |
5.1 运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51-56页 |
5.1.1 运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要素 | 第51-52页 |
5.1.2 运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52-53页 |
5.1.3 运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53-54页 |
5.1.4 指标含义 | 第54页 |
5.1.5 权重确定 | 第54-56页 |
5.2 典型众创空间运作绩效评价 | 第56-57页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6页 |
5.2.2 运作绩效评价 | 第56-57页 |
5.3 众创空间浙江省适配模式研究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附录1 | 第67-71页 |
附录2 | 第71-72页 |
附录3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