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滑动电接触表面瞬态温度测量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电接触简述 | 第12-15页 |
1.2.1 电接触的分类 | 第12页 |
1.2.2 滑动电接触的接触机理 | 第12-14页 |
1.2.3 滑动电接触的国内外研究 | 第14-15页 |
1.3 滑动电接触瞬态表面温度测量概述 | 第15-19页 |
1.3.1 温度的测量方法 | 第15-17页 |
1.3.2 载流滑动电接触热测量的国内外研究 | 第17-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表面温度模型建立及滑动测温原理 | 第21-33页 |
2.1 传热学概述 | 第21-25页 |
2.1.1 传热学简述 | 第21-22页 |
2.1.2 热传导原理 | 第22-25页 |
2.2 高速滑动电接触的数学模型 | 第25-29页 |
2.2.1 机械摩擦热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2.2.2 接触电阻热的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2.2.3 电弧热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2.2.4 高速滑动电接触边界模型 | 第28-29页 |
2.3 高速滑动电接触的测温原理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高速滑动电接触瞬态温度场仿真 | 第33-46页 |
3.1 ANSYS有限元软件 | 第33-34页 |
3.1.1 有限元介绍及其热分析 | 第33页 |
3.1.2 有限元软件热分析步骤 | 第33-34页 |
3.2 大载流下高速滑动电接触表面温度场仿真 | 第34-37页 |
3.2.1 实验参数的选取 | 第35页 |
3.2.2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及载荷加载 | 第36-37页 |
3.2.4 求解 | 第37页 |
3.2.5 后处理 | 第37页 |
3.3 瞬态温度场ANSYS仿真 | 第37-45页 |
3.3.1 机械摩擦热模拟仿真 | 第37-38页 |
3.3.2 接触电阻热模拟仿真 | 第38-40页 |
3.3.3 电弧热仿真 | 第40-42页 |
3.3.4 不同时间接触表面温度场动态仿真 | 第42-44页 |
3.3.5 不同位置处接触表面温度场仿真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载流高速滑动电接触实验 | 第46-61页 |
4.1 电接触实验平台 | 第46-47页 |
4.2 测温系统实验平台 | 第47-48页 |
4.2.1 测温系统的概述 | 第47-48页 |
4.2.2 测温系统的安装 | 第48页 |
4.3 高速滑动电接触实验 | 第48-49页 |
4.3.1 实验测量步骤 | 第48-49页 |
4.3.2 实验测量结果 | 第49页 |
4.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9-53页 |
4.4.1 不同载流条件下温度测量结果 | 第49-50页 |
4.4.2 不同位置下温度测量结果 | 第50-52页 |
4.4.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4.5 大载流电接触电烧蚀后材料性能研究 | 第53-60页 |
4.5.1 电烧蚀后滑块表面形貌分析 | 第53-55页 |
4.5.2 电烧蚀后滑轨表面形貌分析 | 第55-57页 |
4.5.3 电烧蚀后实验数据分析 | 第57-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