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壬基酚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1.1 环境激素概述第9-11页
        1.1.1 环境激素简介第9页
        1.1.2 环境激素的分类第9-10页
        1.1.3 环境激素的危害第10-11页
    1.2 壬基酚概述第11-13页
        1.2.1 壬基酚的性质第11-12页
        1.2.2 环境中壬基酚的来源第12-13页
        1.2.3 壬基酚的毒性第13页
    1.3 壬基酚在环境中的分布第13-18页
        1.3.1 壬基酚在表层水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第13-15页
        1.3.2 壬基酚在地下水中的分布第15-16页
        1.3.3 壬基酚在饮用水中的含量第16页
        1.3.4 壬基酚在污水处理厂的分布第16页
        1.3.5 壬基酚在大气中的分布第16-17页
        1.3.6 壬基酚在土壤里的分布第17-18页
    1.4 壬基酚的去除方法第18-19页
        1.4.1 物理方法第18页
        1.4.2 化学方法第18-19页
        1.4.3 生物方法第19页
    1.5 壬基酚的生物降解第19-22页
        1.5.1 降解壬基酚的微生物第19-20页
        1.5.2 壬基酚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第20-21页
        1.5.3 壬基酚的生物降解途径第21-22页
    1.6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2-24页
        1.6.1 研究的意义第22页
        1.6.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壬基酚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4-36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2.1.1 主要试剂第24页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4页
        2.1.3 基础培养基第24-25页
        2.1.4 生理生化培养基及试剂第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9页
        2.2.1 壬基酚降解菌的筛选第25页
        2.2.2 壬基酚降解菌的鉴定第25-2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2.3.1 菌体的形态观察第29-31页
        2.3.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第31页
        2.3.3 菌株的 16S rDNA序列分析第31-34页
    2.4 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壬基酚降解菌降解动力学研究第36-46页
    3.1 实验材料与及仪器第36页
        3.1.1 主要试剂第36页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6页
        3.1.3 培养基第36页
    3.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3.2.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6页
        3.2.2 细胞干重与OD的关系第36-37页
        3.2.3 壬基酚的定量分析第37页
    3.3 壬基酚降解动力学分析第37-38页
        3.3.1 菌悬液的制备第37-38页
        3.3.2 壬基酚降解动力学分析第3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8-45页
        3.4.1 菌株生长曲线第38-39页
        3.4.2 菌体干重与OD600的关系第39-40页
        3.4.3 壬基酚的标准曲线第40-41页
        3.4.4 降解动力学分析第41-44页
        3.4.5 降解菌吸附/吸收壬基酚的量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壬基酚降解影响因素的研究第46-5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6页
        4.1.2 试验方法第46-47页
        4.1.3 分析方法第4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4.2.1 温度对壬基酚生物降解的影响第47-48页
        4.2.2 壬基酚初始浓度对壬基酚生物降解的影响第48-50页
        4.2.3 pH对壬基酚降解的影响第50-52页
        4.2.4 接种量对壬基酚降解的影响第52-53页
    4.3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5.1 结论第54页
    5.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7页
附录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GFR可溶性胞外段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下一篇:组蛋白脱乙酰化酶6抑制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入核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