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5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5-17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 | 第15页 |
1.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7-21页 |
1.3.1 正极材料的特点 | 第17-18页 |
1.3.2 正极材料的分类 | 第18-21页 |
1.4 层状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4.1 LiMO_2(M=Co,Mn,Ni)层状材料 | 第21-23页 |
1.4.2 三元层状正极材料 | 第23-24页 |
1.4.3 富锂材料 | 第24-27页 |
1.5 Li_2RuO_3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1.5.1 Li_2RuO_3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8-30页 |
1.5.2 Li_2RuO_3充放电机理的研究 | 第30-32页 |
1.5.3 Li_2RuO_3充放电过程中结构相变的研究 | 第32-33页 |
1.5.4 Li_2RuO_3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 | 第33-34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6页 |
第2章 层状Li_2RuO_3结构演变与电化学储锂性质研究 | 第56-82页 |
2.1 前言 | 第56-57页 |
2.2 材料的合成及测试 | 第57-59页 |
2.2.1 材料的合成 | 第57页 |
2.2.2 材料的表征 | 第57-5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6页 |
2.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59-62页 |
2.3.2 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62-66页 |
2.3.3 原位同步辐射分析 | 第66-7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第3章 Ti~(4+)离子掺杂对Li_2RuO_3结构和电化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 第82-104页 |
3.1 前言 | 第82页 |
3.2 样品的合成及测试条件 | 第82-84页 |
3.2.1 样品的合成 | 第82-83页 |
3.2.2 样品的表征 | 第83-8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8页 |
3.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84-88页 |
3.3.2 原始材料形貌表征 | 第88页 |
3.3.3 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88-94页 |
3.3.4 固态核磁谱测试 | 第94-9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第4章 F~-离子掺杂对Li_2RuO_3结构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4-126页 |
4.1 前言 | 第104页 |
4.2 样品的合成及测试条件 | 第104-105页 |
4.2.1 样品的合成 | 第104-105页 |
4.2.2 样品的表征 | 第10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21页 |
4.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105-108页 |
4.3.2 非在位EDX测试分析 | 第108-109页 |
4.3.3 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109-113页 |
4.3.4 原位同步辐射分析 | 第113-12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第5章 Li_2RuO_3材料电化学储钠性能与机制 | 第126-144页 |
5.1 前言 | 第126-127页 |
5.2 样品的合成及测试条件 | 第127-128页 |
5.2.1 样品的合成 | 第127页 |
5.2.2 样品的表征 | 第127-12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38页 |
5.3.1 原始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128页 |
5.3.2 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128-133页 |
5.3.3 充放电机理的研究 | 第133-13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8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