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8页 |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页 |
五、文章结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美国核军控政策的回顾与美苏中导谈判的缘起(1946-1979) | 第20-37页 |
一、美国核军控政策的演变 | 第20-27页 |
(一) 50年代的核垄断政策 | 第20-23页 |
(二) 60年代的核限制政策 | 第23-25页 |
(三) 70年代的核均势政策 | 第25-27页 |
二、美苏中导谈判的缘起 | 第27-35页 |
(一) 中导问题的起源 | 第28-32页 |
(二) 北约“双轨决议”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美国的拖延政策与中导谈判的开启(1980-1981) | 第37-52页 |
一、美国的拖延政策及其实施困境 | 第37-45页 |
(一) 美国拖延政策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 第37-41页 |
(二) 美国拖延政策下的美苏交锋 | 第41-42页 |
(三) 美国政府内部关于军备控制谈判的争论 | 第42-45页 |
二、美国拖延政策的调整与中导谈判的启动 | 第45-51页 |
(一) 黑格与葛罗米柯首次会谈 | 第45-47页 |
(二) 里根抛出“零点方案” | 第47-49页 |
(三) 美国拖延政策的失败与中导谈判的启动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美国新遏制政策的出台与中导谈判的受挫(1982-1983) | 第52-71页 |
一、美国新遏制政策的酝酿及其基本内涵 | 第52-57页 |
(一) 政策过渡期的第一轮会谈 | 第52-55页 |
(二) 黑格离任与美国政策的转向 | 第55-56页 |
(三) 新遏制政策的出台及其基本内涵 | 第56-57页 |
二、美国新遏制政策的实施与中导谈判的中止 | 第57-69页 |
(一) 新遏制政策背景下的艰难谈判 | 第58-63页 |
(二) 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 | 第63-65页 |
(三) 美国导弹部署与谈判中止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美国的新缓和政策与中导谈判的曙光(1984-1988) | 第71-89页 |
一、美国新缓和政策的制定与美国中导谈判政策的变化 | 第71-79页 |
(一) 美国尝试缓和美苏关系的努力 | 第71-74页 |
(二) 美国新缓和政策下的日内瓦首脑会晤 | 第74-77页 |
(三) 雷克雅未克峰会上的美苏分歧 | 第77-79页 |
二、美国新缓和政策的执行与《中导条约》的诞生 | 第79-87页 |
(一) 美国新缓和政策的坚守与苏联的妥协 | 第79-82页 |
(二) 谋求共识:舒尔茨——谢瓦尔德纳泽的“穿梭外交” | 第82-86页 |
(三) 美苏《中导条约》的诞生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关于美国中导谈判政策的若干思考 | 第89-95页 |
一、影响美国中导谈判政策因素的分析 | 第89-92页 |
二、美国中导谈判政策对核军控的影响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