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电动汽车行业现状 | 第13-16页 |
1.2.1 电动汽车主要种类 | 第13-15页 |
1.2.2 电动汽车市场状况 | 第15-16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背景 | 第19-29页 |
2.1 生态学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1.1 生态系统 | 第19页 |
2.1.2 生态位 | 第19-21页 |
2.2 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3 企业生态位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第3章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驱动电机生态位案例分析 | 第29-49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9-30页 |
3.1.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29页 |
3.1.2 数据收集及分析过程 | 第29-30页 |
3.2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3.2.1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环境分析 | 第30-32页 |
3.2.2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主体分析 | 第32-33页 |
3.3 传统电机行业背景分析 | 第33-39页 |
3.3.1 传统电机行业产业链 | 第33-37页 |
3.3.2 传统电机行业现状 | 第37-39页 |
3.4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案例分析 | 第39-49页 |
3.4.1 驱动电机主要类型及产业链分析 | 第39-45页 |
3.4.2 驱动电机行业现状 | 第45-49页 |
第4章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驱动电机生态位识别、测度 | 第49-79页 |
4.1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驱动电机生态位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2页 |
4.1.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49-50页 |
4.1.2 文化环境因素 | 第50页 |
4.1.3 政策支持因素 | 第50-51页 |
4.1.4 技术水平因素 | 第51页 |
4.1.5 传统电机产业基础 | 第51-52页 |
4.2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驱动电机生态位识别 | 第52-56页 |
4.3 生态位测度维度建立 | 第56-64页 |
4.3.1 生态位宽度 | 第57-58页 |
4.3.2 生态位密度 | 第58-59页 |
4.3.3 生态位深度 | 第59-64页 |
4.4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驱动电机生态位测度 | 第64-74页 |
4.4.1 驱动电机生态位宽度测度 | 第64-67页 |
4.4.2 驱动电机生态位密度测度 | 第67-70页 |
4.4.3 驱动电机生态位深度测度 | 第70-74页 |
4.5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驱动电机子生态位测度 | 第74-79页 |
第5章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驱动电机生态位形成过程研究 | 第79-88页 |
5.1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系统驱动电机生态位形成路径分析 | 第79-83页 |
5.1.1 传统汽车-驱动电机企业生态位形成路径 | 第79-81页 |
5.1.2 工业电机-驱动电机企业生态位形成路径 | 第81-82页 |
5.1.3 新创驱动电机企业生态位形成路径 | 第82-83页 |
5.2 三种生态位形成典型路径对比 | 第83-85页 |
5.3 电动汽车创业生态驱动电机生态位形成过程总结 | 第85-8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88-9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9-90页 |
6.3 论文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90-91页 |
6.3.1 论文局限性 | 第90页 |
6.3.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