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受火后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混凝土剪力墙耐火性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高温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火性能第10-11页
        1.2.2 高温后混凝土剪力墙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高温下高强混凝土的爆裂机理第12-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试验方案第15-35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第15-22页
        2.2.1 参数设计第15-17页
        2.2.2 试件设计第17-19页
        2.2.3 材料性能第19-21页
        2.2.4 试件制作第21-22页
    2.3 高温明火试验第22-26页
        2.3.1 热电偶布置第22-23页
        2.3.2 位移计布置第23页
        2.3.3 混凝土含水率第23-24页
        2.3.4 高温试验装置及其试验过程第24-26页
    2.4 受火后拟静力试验第26-30页
        2.4.1 钢筋应变片布置第26页
        2.4.2 混凝土应变片布置第26-27页
        2.4.3 位移计布置第27-28页
        2.4.4 引伸计布置第28页
        2.4.5 拟静力试验装置与制度第28-30页
    2.5 受火后轴压试验第30-34页
        2.5.1 试验内容第30-31页
        2.5.2 钢筋应变片布置第31页
        2.5.3 混凝土应变片布置第31-32页
        2.5.4 位移计布置第32页
        2.5.5 轴压试验装置与制度第32-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高温试验结果和分析第35-47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高温试验现象第35-37页
    3.3 高温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7-44页
        3.3.1 试件表观情况第37-40页
        3.3.2 变形分析第40-42页
        3.3.3 温度-时间关系曲线第42-44页
    3.4 耐火性能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受火后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拟静力试验和轴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7-97页
    4.1 拟静力试验破坏过程及形态分析第47-64页
        4.1.1 试件破坏过程分析第47-64页
        4.1.2 试件最终破坏形态分析第64页
    4.2 拟静力试验测量结果及分析第64-90页
        4.2.1 钢筋应变及分析第64-67页
        4.2.2 滞回曲线第67-70页
        4.2.3 骨架曲线第70-72页
        4.2.4 承载能力分析第72-74页
        4.2.5 延性分析第74-75页
        4.2.6 刚度退化第75-78页
        4.2.7 强度衰减第78-80页
        4.2.8 耗能分析第80-87页
        4.2.9 平均剪切角第87-89页
        4.2.10 试验过程中面外挠度监测第89-90页
    4.3 轴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0-95页
        4.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态第90-91页
        4.3.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91-93页
        4.3.3 混凝土应变分析第93-94页
        4.3.4 钢筋应变分析第94-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5章 受火后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推覆过程模拟第97-113页
    5.1 引言第97页
    5.2 温度场模拟第97-106页
        5.2.1 材料热工参数第97-99页
        5.2.2 模型建立第99-101页
        5.2.3 边界条件第101-102页
        5.2.4 温度场模拟结果第102-106页
    5.3 单向推覆模拟第106-112页
        5.3.1 材料本构模型第106-108页
        5.3.2 提取节点温度第108页
        5.3.3 模型建立以及温度场导入第108-109页
        5.3.4 计算结果分析及模型验证第109-112页
    5.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7页
    6.1 主要结论第113-114页
    6.2 展望第114-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个人简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砂小应变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养老需求的冀东农村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