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结构安排和创新 | 第19-21页 |
1.4.1 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1.4.2 可能的创新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概念阐释 | 第21-25页 |
2.1.1 普惠金融概念的标准性界定 | 第21-22页 |
2.1.2 普惠金融及其政策研究范围的划定 | 第22-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5-26页 |
2.2.2 “金融排斥”理论 | 第26页 |
2.2.3 “金融民主”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34页 |
3.1 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3.1.1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行稳向好 | 第28-29页 |
3.1.2 小微企业信贷普惠动力十足 | 第29-30页 |
3.1.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兴未艾 | 第30-31页 |
3.2 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2.1 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3.2.2 农村普惠金融地区差异明显 | 第32页 |
3.2.3 小微企业融资效率低下 | 第32-33页 |
3.2.4 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监管难度较大 | 第33-34页 |
第4章 普惠金融政策实施效果的国内外对比分析 | 第34-43页 |
4.1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4-35页 |
4.1.1 美国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4页 |
4.1.2 法国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4-35页 |
4.1.3 日本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5页 |
4.2 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5-37页 |
4.2.1 印度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5-36页 |
4.2.2 肯尼亚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6页 |
4.2.3 墨西哥的普惠金融政策 | 第36-37页 |
4.3 我国的普惠金融政策研究 | 第37-40页 |
4.3.1 普惠金融政策类型 | 第37-38页 |
4.3.2 普惠金融政策发布主体 | 第38-39页 |
4.3.3 普惠金融政策周期 | 第39-40页 |
4.4 政策效果对比与经验归纳 | 第40-43页 |
4.4.1 国内外普惠金融政策实施效果比较 | 第40-41页 |
4.4.2 国外政策经验归纳 | 第41-43页 |
第5章 普惠金融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检验 | 第43-52页 |
5.1 研究方法设计 | 第43-45页 |
5.1.1 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43页 |
5.1.2 相关变量的确定 | 第43-44页 |
5.1.3 变量的处理 | 第44-45页 |
5.2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5-48页 |
5.2.1 平稳性检验 | 第45-46页 |
5.2.2 协整性检验 | 第46-47页 |
5.2.3 因果检验及结论 | 第47-48页 |
5.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48-51页 |
5.3.1 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5.3.2 模型统计回归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5.4 实证检验结论 | 第51-52页 |
第6章 对策及建议 | 第52-55页 |
6.1 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扩张 | 第52页 |
6.2 完善具体的农业保险政策和制度体系 | 第52-53页 |
6.3 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推广方式 | 第53页 |
6.4 健全抵押征信体系以提高融资效率 | 第53-54页 |
6.5 出台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