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行为的规制--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为背景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商业贿赂主体认定的问题分析 | 第17-24页 |
2.1 商业贿赂受贿主体范围的认定 | 第17-20页 |
2.1.1 法律修订前受贿主体范围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2.1.2 法律修订后对受贿主体范围认定的变化 | 第18-20页 |
2.1.3 法律修订后的受贿主体仍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2.2 商业贿赂行贿主体范围的认定 | 第20-24页 |
2.2.1 法律修订前行贿主体范围的局限性 | 第21页 |
2.2.2 法律修订后对行贿主体范围认定的变化 | 第21-22页 |
2.2.3 法律修订后的行贿主体仍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3章 商业贿赂构成要件的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3.1 商业贿赂主观方面的认定 | 第24-25页 |
3.1.1 法律修订前主观方面规定中存在的不足 | 第24页 |
3.1.2 法律修订后主观方面规定的变化 | 第24-25页 |
3.1.3 法律修订后的主观方面仍存在的不足 | 第25页 |
3.2 商业贿赂手段的分析 | 第25-29页 |
3.2.1 法律修订前关于具体手段规定的不足 | 第25-27页 |
3.2.2 法律修订后具体手段规定的变化 | 第27-28页 |
3.2.3 法律修订后的具体手段仍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第4章 反商业贿赂行为的制度协调 | 第29-33页 |
4.1 相关法律之间的不协调 | 第29-31页 |
4.1.1 法律选择上的冲突 | 第29-30页 |
4.1.2 法律规定上的缺位 | 第30-31页 |
4.2 执法过程中的不协调 | 第31-33页 |
第5章 商业贿赂行为法律规制的域外经验 | 第33-38页 |
5.1 商业贿赂行为主体认定的域外经验 | 第33-34页 |
5.1.1 域外受贿主体认定的启示 | 第33页 |
5.1.2 域外行贿主体认定的启示 | 第33-34页 |
5.2 商业贿赂行为构成要件的相关域外经验 | 第34-35页 |
5.2.1 域外主观方面规定的启示 | 第34-35页 |
5.2.2 域外具体手段规定的启示 | 第35页 |
5.3 商业贿赂行为在立法与执法中的相关域外经验 | 第35-36页 |
5.4 社会规制体系的域外规制经验 | 第36-38页 |
第6章 我国商业贿赂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38-43页 |
6.1 商业贿赂行为主体认定的完善 | 第38-39页 |
6.1.1 完善我国受贿主体的建议 | 第38页 |
6.1.2 完善我国行贿主体的建议 | 第38-39页 |
6.2 商业贿赂行为构成要件的完善 | 第39-40页 |
6.2.1 完善我国主观方面规定的建议 | 第39页 |
6.2.2 完善我国具体手段的建议 | 第39-40页 |
6.3 商业贿赂行为在立法与执法中的完善 | 第40页 |
6.4 社会规制体系的完善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