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社会和谐发展与能源之间的关系 | 第11-14页 |
1.3 我国的能源发展现状与节能压力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能源预测方法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能源系统与能源预测 | 第19-29页 |
2.1 能源系统 | 第19-21页 |
2.1.1 能源系统的构成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2.1.2 能源系统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能源预测的原则与目的 | 第21-22页 |
2.3 能源预测的内容及其意义 | 第22-23页 |
2.3.1 能源预测的分类和内容 | 第22-23页 |
2.3.2 能源预测的意义 | 第23页 |
2.4 能源预测常用方法的介绍 | 第23-29页 |
第三章 城市能源预测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第29-47页 |
3.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 第29-37页 |
3.1.1 城市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1.2 能源预测数据选取 | 第30-31页 |
3.1.3 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6页 |
3.1.4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2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第37-41页 |
3.2.1 原始数据的灰色生成 | 第37-38页 |
3.2.2 数据检验 | 第38页 |
3.2.3 灰色建模 | 第38-39页 |
3.2.4 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3.3 灰色预测模型优化 | 第41-44页 |
3.3.1 优化预测模型背景值优化 | 第41-42页 |
3.3.2 优化预测模型时间响应函数的优化 | 第42-43页 |
3.3.3 灰色GM(1,1)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4 能源预测结果比较 | 第44-47页 |
3.4.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4.2 灰色GM(1,1)预测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4.3 优化灰色GM(1,1)预测结果分析 | 第46页 |
3.4.4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昆明市能源预测与分析 | 第47-55页 |
4.1 昆明市的能源生产概况 | 第47-48页 |
4.1.1 能源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 第47页 |
4.1.2 电力建设有序发展 | 第47页 |
4.1.3 煤炭生产稳定增长 | 第47页 |
4.1.4 新能源建设取得成果 | 第47-48页 |
4.2 昆明市能源消费特点 | 第48-49页 |
4.2.1 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特别是重工业 | 第48页 |
4.2.2 热电、冶金等高耗能行业是能源消费大户 | 第48页 |
4.2.3 工业能源利用效益有所提高 | 第48-49页 |
4.3 昆明市能源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4 昆明市能源生产及消费预测 | 第50-52页 |
4.4.1 昆明市原煤产量预测 | 第50-52页 |
4.4.2 昆明市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 第52页 |
4.5 昆明市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52-55页 |
4.5.1 持续加强用电侧管理,提高龙头水库蓄水量 | 第52页 |
4.5.2 加快中缅油气管通入滇利用工程 | 第52页 |
4.5.3 强力督促电煤存储 | 第52-53页 |
4.5.4 高度关注“稳增长”中的能源效率管理 | 第53页 |
4.5.5 强化成品油供应和储备 | 第53页 |
4.5.6 全力拓展电力市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