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资料收集法 | 第12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2页 |
1.4.3 对比研究 | 第12-13页 |
1.4.5 总结归纳 | 第13页 |
1.5 国内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5.1 避暑山庄相关著作研究 | 第13-14页 |
1.5.2 避暑山庄相关文献研究 | 第14-15页 |
1.5.3 避暑山庄秀起堂相关图像资料研究 | 第15页 |
1.6 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避暑山庄山地园林的建筑成就 | 第16-28页 |
2.1 康熙时期山地园林布局特点--以青枫绿屿为例 | 第22-24页 |
2.2 乾隆时期山地园林布局特点--以玉岑精舍为例 | 第24-25页 |
2.3 清代南方山地园林布局特点--以环秀山庄为例 | 第25-26页 |
2.4 对比总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西峪建筑群山水地形与空间构建的分析 | 第28-37页 |
3.1 西峪建筑组群建筑构建 | 第28-29页 |
3.2 西峪建筑组群 | 第29-37页 |
3.2.1 秀起堂 | 第30-32页 |
3.2.2 静含太古山房 | 第32-34页 |
3.2.3 鹫云寺 | 第34-36页 |
3.2.4 值房 | 第36-37页 |
第4章 秀起堂组群营造与总体布局 | 第37-48页 |
4.1 历史沿革 | 第37-40页 |
4.1.1 去年西峪此探寻,山趣悠然称我心--秀起堂营造 | 第37-38页 |
4.1.2 四邻围秀中冈起,适有书堂构于此--秀起堂立意 | 第38-40页 |
4.2 秀起堂中对台的运用及意义 | 第40-44页 |
4.2.1 高台的产生与发展 | 第40-43页 |
4.2.2 秀起堂台地与高台关系 | 第43-44页 |
4.3 秀起堂构室手法 | 第44-48页 |
4.3.1 “形”与“势” | 第44页 |
4.3.2 轴线经营 | 第44-45页 |
4.3.3 构室手法 | 第45页 |
4.3.4 多重流线 | 第45-47页 |
4.3.5 特殊楼阁 | 第47-48页 |
第5章 秀起堂建筑复原研究 | 第48-74页 |
5.1 秀起堂第一进院落 | 第48-56页 |
5.1.1 云牖松扉---秀起堂门殿 | 第48-49页 |
5.1.1.1 云牖松扉---秀起堂门殿概述 | 第48-49页 |
5.1.1.2 云牖松扉---秀起堂门殿复原 | 第49页 |
5.1.2 东部敞厅 | 第49-51页 |
5.1.2.1 东部敞厅概述 | 第49-50页 |
5.1.2.2 东部敞厅复原 | 第50-51页 |
5.1.3 设以农功喻学业。只求多稼不求余--经畲书屋 | 第51-54页 |
5.1.3.1 经畲书屋概述 | 第51-53页 |
5.1.3.2 经畲书屋陈设 | 第53页 |
5.1.3.3 经畲书屋复原 | 第53-54页 |
5.1.4 廊腰缦回--游廊 | 第54-56页 |
5.1.4.1 游廊概述 | 第54-55页 |
5.1.4.2 游廊复原 | 第55-56页 |
5.2 第二进院落 | 第56-69页 |
5.2.1 诸峰秀起标高朗,一室包涵悦静深--秀起堂主殿 | 第56-59页 |
5.2.1.1 秀起堂主殿概述 | 第56-57页 |
5.2.1.2 秀起堂主殿陈设 | 第57页 |
5.2.1.3 秀起堂主殿复原 | 第57-59页 |
5.2.2 绘云楼 | 第59-61页 |
5.2.2.1 绘云楼概述 | 第59页 |
5.2.2.2 绘云楼复原 | 第59-61页 |
5.2.3 振为流动藻为华,诗品亦惟备一家--振藻楼 | 第61-66页 |
5.2.3.1 振藻楼概述 | 第61-63页 |
5.2.3.2 振藻楼陈设 | 第63页 |
5.2.3.3 振藻楼复原 | 第63-66页 |
5.2.4 方亭 | 第66-67页 |
5.2.4.1 方亭概述 | 第66-67页 |
5.2.4.2 方亭复原 | 第67页 |
5.2.5 畅远亭 | 第67-68页 |
5.2.6 秀起堂组群装饰 | 第68-69页 |
5.3 秀起堂主要景观要素复原研究 | 第69-74页 |
5.3.1 墙 | 第69页 |
5.3.2 桥梁 | 第69-70页 |
5.3.3 假山 | 第70-71页 |
5.3.4 水体 | 第71页 |
5.3.5 植物 | 第71-72页 |
5.3.6 动物 | 第72-74页 |
第6章 秀起堂主要建筑单体复原设计 | 第74-91页 |
6.1 秀起堂总平面图 | 第74-75页 |
6.2 第一进院落 | 第75-82页 |
6.2.1 门殿 | 第75-77页 |
6.2.2 敞厅 | 第77-79页 |
6.2.3 经畲书屋 | 第79-81页 |
6.2.4 游廊 | 第81-82页 |
6.3 第二进院落 | 第82-91页 |
6.3.1 秀起堂主殿 | 第82-85页 |
6.3.2 绘云楼 | 第85-87页 |
6.3.3 振藻楼 | 第87-90页 |
6.3.4 方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附录A | 第92-108页 |
附录B | 第108-111页 |
毕业设计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