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19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2.1 当代建筑领域的问题 | 第11-16页 |
1.1.2.2 身体回归——重建身体与建筑的原始关系 | 第16页 |
1.1.2.3 哲学、心理学与建筑学对话的可能性 | 第16-17页 |
1.1.3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1.4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1.5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9页 |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9-21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9-2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学术创新点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基础 | 第22-23页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3-24页 |
第2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身体理论 | 第24-38页 |
2.1 吉布森的知觉理论 | 第24-28页 |
2.1.1 五种知觉系统 | 第24-27页 |
2.1.2 探索性活动与行动性活动 | 第27-28页 |
2.1.3 知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8页 |
2.2 格式塔心理学 | 第28-31页 |
2.2.1 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 | 第28-31页 |
2.2.2 格式塔心理学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1页 |
2.3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 第31-34页 |
2.3.1 知觉现象学的观点 | 第31-34页 |
2.3.2 知觉现象学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4页 |
2.4 “视觉-运动-经验”机制 | 第34-36页 |
2.4.1 “视觉-运动”机制 | 第34页 |
2.4.2 “运动-经验”机制 | 第34-35页 |
2.4.3 “视觉-运动-经验”机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5-36页 |
2.5 窥探场研究的必要性 | 第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于身体理论对窥探场的解析 | 第38-60页 |
3.1 视觉模式 | 第38-41页 |
3.1.1 希尔德布朗的视觉模式 | 第38-39页 |
3.1.2 窥探场中的视觉模式 | 第39-41页 |
3.2 窥探场中的静止视觉 | 第41-45页 |
3.2.1 单视点的聚焦 | 第41-43页 |
3.2.2 多视点的散焦 | 第43-45页 |
3.3 窥探场中的运动视觉 | 第45-54页 |
3.3.1 单视点的指引 | 第46-50页 |
3.3.2 多视点的视差 | 第50-54页 |
3.4 窥探场中视线主体间的视看 | 第54-58页 |
3.4.1 单向的视线 | 第54-57页 |
3.4.1.1 完善功能 | 第54-56页 |
3.4.1.2 引导流线 | 第56-57页 |
3.4.2 双向的视线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营造“窥探场”的建筑设计策略 | 第60-89页 |
4.1 “窥探场”的界面形式 | 第60-69页 |
4.1.1 孔洞性的运用 | 第60-66页 |
4.1.2 半透明性的运用 | 第66-69页 |
4.2 “窥探场”的路径形式 | 第69-78页 |
4.2.1 网状结构路径 | 第70-72页 |
4.2.2 环状结构路径 | 第72-75页 |
4.2.3 竖向结构路径 | 第75-77页 |
4.2.4 适当增加分叉路径 | 第77-78页 |
4.3 “窥探场”的空间形式 | 第78-87页 |
4.3.1 对笛卡尔坐标系的突破 | 第79-80页 |
4.3.2 对空间中“层”的消解 | 第80-83页 |
4.3.3 空间的拓扑变换 | 第83-85页 |
4.3.4 目标点与遮挡物的诱导 | 第85-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结语 | 第89-92页 |
5.1 基本态度:一种新的视角和设计选择 | 第89-90页 |
5.2 研究成果概述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图表目录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A 窥探美术馆设计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