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竹炭负载氧空位型BiOI/BiOCl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硝机理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NO_X的危害第10-11页
    1.3 NO_X的常用去除方法第11-14页
        1.3.1 液体吸收法第11-12页
        1.3.2 固体吸附法第12-13页
        1.3.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第13页
        1.3.4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第13-14页
        1.3.5 低温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第14页
    1.4 卤氧化铋光催化氧化NO的技术第14-18页
        1.4.1 光催化反应机理第14-15页
        1.4.2 卤氧化铋的结构性质第15-16页
        1.4.3 卤氧化铋的光催化性能调控第16-18页
    1.5 竹炭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8-19页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第19-20页
2 活性炭负载氧空位型BiOI/BiOCl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20-26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页
        2.1.1 实验试剂第20页
        2.1.2 实验仪器第20页
    2.2 实验装置第20-21页
    2.3 催化剂的表征第21-22页
        2.3.1 SEM第21页
        2.3.2 XRD第21页
        2.3.3 XPS第21页
        2.3.4 PL第21-22页
        2.3.5 DRS第22页
    2.4 催化剂的制备第22页
    2.5 反应条件对卤氧化铋脱硝效率的影响第22-24页
        2.5.1 I:Cl第22-23页
        2.5.2 负载量第23-24页
        2.5.3 O_2反烧处理第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6页
3 材料的表征以及对NO的降解性能研究第26-35页
    3.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26-30页
        3.1.1 SEM分析第26-27页
        3.1.2 XRD分析第27页
        3.1.3 XPS分析第27-29页
        3.1.4 PL和DRS分析第29-30页
    3.2 体系降解性能的研究第30-32页
        3.2.1 不同水浴温度第30页
        3.2.2 氧气浓度的影响第30-31页
        3.2.3 光的影响第31-32页
    3.3 稳定性实验第32页
    3.4 反应机理分析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4 结论与展望第35-36页
    4.1 结论第35页
    4.2 展望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1页
附录第41-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BiOCl光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S-T模型对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生态风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