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水污染处理技术 | 第10-11页 |
1.2.1 微生物处理技术 | 第10页 |
1.2.2 活性污泥处理技术 | 第10-11页 |
1.2.3 生物膜处理技术 | 第11页 |
1.2.4 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法 | 第11页 |
1.2.5 光催化技术 | 第11页 |
1.3 光催化技术 | 第11-14页 |
1.3.1 光催化技术简介 | 第11-12页 |
1.3.2 光催化技术原理 | 第12-13页 |
1.3.3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13-14页 |
1.3.4 光催化的应用领域 | 第14页 |
1.4 半导体光催化剂 | 第14-16页 |
1.4.1 TiO_2光催化剂 | 第14-15页 |
1.4.2 铋系半导体催化剂 | 第15页 |
1.4.3 BiOCl半导体催化剂 | 第15-16页 |
1.5 半导体光催化剂增强策略 | 第16-17页 |
1.5.1 掺杂 | 第16页 |
1.5.2 复合 | 第16-17页 |
1.5.3 表面修饰 | 第17页 |
1.5.4 晶面调控 | 第17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2 具有氧空位BiOCl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的提高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3 BiOCl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页 |
2.2.4 样品的表征 | 第21-22页 |
2.2.5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4页 |
2.3.1 XRD表征 | 第22-23页 |
2.3.2 SEM表征 | 第23-24页 |
2.3.3 TEM表征 | 第24-25页 |
2.3.4 XPS和ESR表征 | 第25-26页 |
2.3.5 光学性质 | 第26-27页 |
2.3.6 XPS价带谱 | 第27-28页 |
2.3.7 比表面积BET | 第28页 |
2.3.8 光催化性能 | 第28-31页 |
2.3.9 光催化机理 | 第31-32页 |
2.3.10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2.3.11 循环稳定性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多孔BiOCl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的提高 | 第35-48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6-37页 |
3.2.3 BiOCl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页 |
3.2.4 样品的表征 | 第37-38页 |
3.2.5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3.3.1 XRD表征 | 第38-39页 |
3.3.2 SEM表征 | 第39页 |
3.3.3 TEM表征 | 第39-41页 |
3.3.4 光学性质 | 第41页 |
3.3.5 XPS价带谱 | 第41-43页 |
3.3.6 光催化性能 | 第43-46页 |
3.3.7 光催化机理 | 第46-47页 |
3.3.8 循环稳定性 | 第47页 |
3.4 结论 | 第47-48页 |
4 花球状复合材料BiOCl/(BiO)_2CO_3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的提高 | 第48-59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9-50页 |
4.2.3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50页 |
4.2.4 样品的表征 | 第50-51页 |
4.2.5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4.3.1 XRD表征 | 第51-52页 |
4.3.2 SEM表征 | 第52页 |
4.3.3 TEM表征 | 第52-54页 |
4.3.4 DRS表征 | 第54页 |
4.3.5 BET表征 | 第54-55页 |
4.3.6 光催化性能 | 第55-56页 |
4.3.7 光催化机理 | 第56-57页 |
4.3.8 循环性能实验 | 第57-58页 |
4.4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