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逻辑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22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2章 关于工业污染防治的一般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23-43页 |
·工业污染防治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环境与环境容量 | 第23页 |
·环境资源及其公共物品属性 | 第23-24页 |
·工业污染及其负外部性特征 | 第24-25页 |
·工业污染防治理论研究综述 | 第25-3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2-36页 |
·简要述评 | 第36-37页 |
·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利益集团及利益冲突理论研究综述 | 第37-41页 |
·利益集团的概念阐释 | 第37-38页 |
·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利益集团理论研究综述 | 第38-40页 |
·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利益冲突理论研究综述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现状及绩效评析 | 第43-60页 |
·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分析 | 第43-45页 |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 第45-48页 |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的演变历程 | 第45-46页 |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体制的结构特点 | 第46-47页 |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主要特点 | 第47-48页 |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绩效评析 | 第48-59页 |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绩效 | 第48-52页 |
·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及治理过程中的成本核算 | 第52-58页 |
·我国工业污染发展防治体系的简要评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利益集团分析 | 第60-90页 |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各利益集团的一般分析 | 第60-65页 |
·地方政府的一般分析 | 第60-61页 |
·污染企业的一般分析 | 第61-63页 |
·社会公众的一般分析 | 第63-64页 |
·相邻地区政府和居民的一般分析 | 第64-65页 |
·经济转轨时期各利益集团的特点及行为方式分析 | 第65-85页 |
·地方政府的特点及行为方式分析 | 第65-75页 |
·污染企业的特点及行为方式分析 | 第75-81页 |
·社会公众的特点及行为方式分析 | 第81-84页 |
·相邻地区政府和居民的特点及行为方式分析 | 第84-85页 |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重要利益集团的关联性分析 | 第85-87页 |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各重要利益集团的概括性分析 | 第85页 |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各利益集团的关联性分析 | 第85-87页 |
·重要利益集团对我国地方工业污染防治政策的影响 | 第87-89页 |
·以命令与控制为主体的工业污染防治政策 | 第87-88页 |
·以市场机制为补充的工业污染防治政策 | 第88页 |
·以参与机制为辅助的工业污染防治政策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分析 | 第90-138页 |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分析 | 第90-113页 |
·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 第90-94页 |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94-106页 |
·相邻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06-109页 |
·地方政府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09-111页 |
·导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的制度成因分析 | 第111-113页 |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政府—企业—公众间的利益冲突分析 | 第113-136页 |
·企业污染行为产生的理论分析 | 第114-117页 |
·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17-124页 |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24-129页 |
·社会公众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29-132页 |
·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32-135页 |
·导致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利益冲突的制度成因分析 | 第135-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6章 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 | 第138-154页 |
·"三位一体"地方工业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的构建 | 第138-140页 |
·以政府利益集团为主导进行地方工业污染防治 | 第138-139页 |
·以公众利益集团参与相协助进行地方工业污染防治 | 第139-140页 |
·以企业利益集团实施相配合进行地方工业污染防治 | 第140页 |
·加强政府利益集团的环境管制 | 第140-148页 |
·加速构建地方政府绿色的GDP考核机制 | 第140-141页 |
·建立省级以下环保垂直管理体系 | 第141-143页 |
·完善地方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 第143-144页 |
·加强地方政府污染防治执法力度 | 第144页 |
·实施地方工业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 第144-145页 |
·建立地方工业污染防治激励机制 | 第145-148页 |
·推动公众利益集团积极参与 | 第148-150页 |
·加强立法和执法,使公众参与得到法律支持 | 第148页 |
·构建环境教育体系,增强公众的污染防治意识 | 第148-149页 |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降低公众的参与成本 | 第149页 |
·大力发展环保NGO,鼓励公众参与污控决策 | 第149-150页 |
·增强企业利益集团的环境经营能力 | 第150-152页 |
·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 第150-151页 |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协作 | 第151-152页 |
·调动企业污染防治的主动性 | 第152页 |
·营造环保型市场秩序 | 第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