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某经济型轿车后悬架扭力梁断面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背景第9-10页
    1.2 扭力梁后悬架概述第10-12页
        1.2.1 扭力梁后悬架结构简介第10-11页
        1.2.2 扭力梁后悬架结构优缺点第11-12页
        1.2.3 扭力梁的材料和成形工艺第12页
    1.3 研究现状分析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扭力梁后悬架静力学分析第17-33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第17-18页
    2.3 静力学分析概述第18-20页
        2.3.1 基本原理第18-20页
        2.3.2 分析步骤第20页
    2.4 扭力梁后悬架有限元模型第20-24页
        2.4.1 几何模型参数化第20-21页
        2.4.2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21-24页
    2.5 扭力梁后悬架静力学分析第24-32页
        2.5.1 施加约束条件第24-25页
        2.5.2 弯曲工况分析第25-26页
        2.5.3 扭转工况分析第26-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扭力梁后悬架模态分析第33-41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第33-35页
    3.3 扭力梁后悬架模态分析第35-40页
        3.3.1 提取模态分析结果第35-39页
        3.3.2 模态计算结果分析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扭力梁结构优化设计第41-59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优化方法概述第41-47页
        4.2.1 结构优化设计第41-43页
        4.2.2 均匀试验设计第43-44页
        4.2.3 响应面法第44-47页
    4.3 扭力梁结构优化第47-52页
        4.3.1 确定约束条件第47-48页
        4.3.2 确定设计变量第48页
        4.3.3 均匀试验样本点第48-50页
        4.3.4 建立响应面模型第50-52页
    4.4 优化结果分析第52-58页
        4.4.1 计算优化模型最优解第53-54页
        4.4.2 结构优化结果分析第54-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扭力梁后悬架的运动学仿真分析第59-69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ADAMS运动学分析概述第59-61页
    5.3 扭力梁后悬架运动学模型第61-64页
        5.3.1 建模参数准备第61-62页
        5.3.2 建立悬架柔性模型第62-63页
        5.3.3 ADAMS/Car悬架建模第63-64页
    5.4 扭力梁后悬架的运动学分析第64-68页
        5.4.1 前束角变化特性分析第65-66页
        5.4.2 外倾角变化特性分析第66-68页
        5.4.3 侧倾中心高度变化分析第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力机组轴系振动特性研究及其对厂房振动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基于有限元发动机橡胶悬置特性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