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纳米镍基材料的广泛应用 | 第11-15页 |
1.1.1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 第11-12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 第12-13页 |
1.1.3 镍氢电池(Ni/MH)正极材料 | 第13-15页 |
1.1.4 甲醇电催化 | 第15页 |
1.2 镍基电极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应用的储能机理 | 第15-17页 |
1.3 超级电容器镍基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1.4 阳极氧化法制备纳米多孔镍基电极材料的优势及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1.4.1 阳极氧化法制备纳米多孔镍基电极材料的优势 | 第19-20页 |
1.4.2 影响镍基电极材料的阳极氧化成膜因素 | 第20-22页 |
1.5 镍基电极材料的改性处理手段 | 第22-24页 |
1.5.1 退火处理 | 第22页 |
1.5.2 碳包覆处理 | 第22-23页 |
1.5.3 制备双金属复合电极材料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 | 第25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3 电极材料的阳极氧化制备 | 第26-27页 |
2.3.1 镍片基材的前处理 | 第26页 |
2.3.2 阳极氧化膜的制备过程 | 第26-27页 |
2.3.3 氧化膜退火组合实验 | 第27页 |
2.3.4 Co元素的掺杂及性能的研究 | 第27页 |
2.4 样品的微观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2.5 样品的相结构与化学成分分析 | 第28页 |
2.6 样品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及设备 | 第28-30页 |
2.6.1 电极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28-29页 |
2.6.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29页 |
2.6.3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29-30页 |
第三章PNC电容量衰减机理的探讨及退火组合实验 | 第30-42页 |
3.1 镍基电极材料容量衰减的原因探讨 | 第30页 |
3.2 PNC容量衰减实验分析 | 第30-36页 |
3.2.1 PNC不同充放电次数下的循环伏安(CV)对比 | 第30-31页 |
3.2.2 PNC不同充放电次数下阳极膜层的EDS对比 | 第31-32页 |
3.2.3 PNC不同充放电次数下阳极膜层的XRD与SEM对比 | 第32-36页 |
3.3 退火参数的选择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3.3.1 PNC的DSC与TG分析 | 第36页 |
3.3.2 退火组合实验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3.4 不同退火条件下阳极膜的形貌(SEM)和成分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退火工艺的优化及性能的测试分析 | 第42-55页 |
4.1 退火工艺的优化及高温短时退火 | 第43页 |
4.2 高温短时退火参数的选择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49页 |
4.2.1 退火参数的选择 | 第43-46页 |
4.2.2 NNO(600℃/4min)电化学性能的表征测试 | 第46-49页 |
4.3 NNO(600℃/4min)提高电极材料充放电速率的机理探讨 | 第49-53页 |
4.3.1 NNO(600℃/4min)与PNC/400℃的XRD与XPS分析 | 第49-50页 |
4.3.2 NNO(600℃/4min)与PNC/400℃的Raman分析 | 第50-51页 |
4.3.3 NNO(600℃/4min)的TEM分析 | 第51-52页 |
4.3.4 NNO(600℃/4min)的BET分析 | 第52-53页 |
4.3.5 NNO(600℃/4min)的FTIR分析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Co的掺杂及性能的测试表征 | 第55-61页 |
5.1 水浴处理掺杂Co元素实验分析 | 第56页 |
5.2 阳极膜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6-58页 |
5.2.1 循环伏安(CV)曲线的形状变化特征分析 | 第56-57页 |
5.2.2 NNO/Co的循环伏安测试及比电容量变化趋势分析 | 第57-58页 |
5.3 阳极膜CV测试前后的EDS测试分析 | 第58-59页 |
5.4 阳极膜CV测试前后的SEM测试分析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一、总结 | 第61-62页 |
二、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