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丹参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1.1.1 丹参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第10-12页 |
1.1.2 丹参资源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1.1.3 丹参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丹参酚酸类活性成分生物合成调控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丹参酚酸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2 丹参迷迭香酸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3 丹参酚酸类物质合成途径的调控研究 | 第19-20页 |
1.3 植物人工miRNA(artificial microRNA,amiRNA)干扰技术 | 第20-23页 |
1.3.1 人工miRNA的特点 | 第21-22页 |
1.3.2 人工miRNA的分子设计及原理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6页 |
第2章 Am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4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2.1.1 菌株与载体 | 第26页 |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6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2.1 AmiRNA的分子设计及克隆 | 第26-30页 |
2.2.2 加上酶切位点 | 第30-31页 |
2.2.3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丹参amiRNA-SmRAS阳性株系的获得及检测 | 第34-48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36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3.1.2 菌株及载体 | 第34页 |
3.1.3 试剂与药品 | 第34-36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44页 |
3.2.1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 | 第36-37页 |
3.2.2 PCR扩增检测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子 | 第37页 |
3.2.3 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的丹参叶盘转化法 | 第37-38页 |
3.2.4 转基因丹参株系DNA水平的检测 | 第38-39页 |
3.2.5 转基因丹参株系RNA水平的检测 | 第39-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3.1 转基因丹参株系DNA水平的检测 | 第44页 |
3.3.2 丹参SmRAS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3.3.3 转基因丹参株系半定量PCR检测 | 第45-46页 |
3.3.4 转基因株系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6页 |
3.3.5 转基因株系半定量PCR的Southern blotting检测 | 第46-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4章 转基因丹参株系总酚酸含量的测定 | 第48-50页 |
4.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48页 |
4.2 转基因丹参株系总酚酸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4.4 讨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转基因株系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检测 | 第50-54页 |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5.1.2 试剂及药品 | 第50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5.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0-51页 |
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1页 |
5.2.3 HPLC条件 | 第51页 |
5.2.4 线性关系和检测范围 | 第5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5.4 讨论 | 第53-54页 |
第6章 转基因丹参株系表型观察 | 第54-56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6.2 实验结果 | 第54-55页 |
6.3 讨论 | 第55-5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