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疗法运用于心理障碍的样例研究--两例人际关系障碍的治疗效应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9-25页 |
·态度疗法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 | 第9-12页 |
·态度疗法的基本认识 | 第12-19页 |
·态度疗法的心理健康观 | 第12-13页 |
·态度疗法强调"爱与自我" | 第13-15页 |
·态度疗法的发展机制:外投射 | 第15-16页 |
·问题关系的表现:控制的关系 | 第16-17页 |
·从控制关系到自由关系演变的机制 | 第17-19页 |
·态度疗法技术与治疗程序 | 第19-25页 |
第2章 态度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态度治疗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态度疗法源自基督教的助人思想 | 第25页 |
·态度疗法吸收积极心理学治疗思想 | 第25-26页 |
·态度疗法内含新精神分析理念 | 第26-27页 |
·态度疗法与自体心理学思想有关 | 第27-28页 |
·态度疗法的评价 | 第28-33页 |
·态度疗法是一套整合性技术 | 第28-32页 |
·态度疗法的优点和不足 | 第32-33页 |
第3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7页 |
·问题提出 | 第33-34页 |
·研究意义 | 第34页 |
·理论意义 | 第34页 |
·应用意义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个案分析法 | 第34-35页 |
·心理测量法 | 第35页 |
·研究工具 | 第35-37页 |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测量 | 第35-36页 |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 第36页 |
·SDS和SAS | 第36-37页 |
第4章 个案研究 | 第37-61页 |
·治疗个案一 | 第37-46页 |
·一般资料 | 第37页 |
·主诉与个人陈述 | 第37页 |
·观察和他人反映 | 第37页 |
·评估与诊断 | 第37-38页 |
·治疗目标的制定 | 第38-39页 |
·治疗方案的制定 | 第39-40页 |
·治疗过程 | 第40-45页 |
·治疗效果的评定 | 第45页 |
·治疗总结 | 第45-46页 |
·治疗案例二 | 第46-61页 |
·一般资料 | 第46页 |
·主诉与个人陈述 | 第46-47页 |
·观察和他人反映 | 第47页 |
·评估与诊断 | 第47-48页 |
·治疗目标的制定 | 第48页 |
·治疗方案的制定 | 第48页 |
·治疗过程 | 第48-58页 |
·治疗效果的评定 | 第58-60页 |
·治疗总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1-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建议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