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导论:传播学史的写法:打破传播学科重做传播学史第14-28页
    1.1. 关系大于实体第19-21页
    1.2. 问题高于学科第21-23页
    1.3. 断裂重于延续第23-26页
    1.4. 结语:“复线历史”——从“学派”中解读传播学史第26-28页
2. 引言第28-51页
    2.1. 研究问题第30-31页
    2.2. 关键概念第31-36页
        2.2.1. “学派”第31-33页
        2.2.2.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第33-36页
    2.3. 研究路径:知识逻辑第36-38页
    2.4. 文献综述第38-47页
        2.4.1. 与拉扎斯菲尔德知识体系相关的思想研究第39-42页
        2.4.2. 有关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内部解释第42-46页
        2.4.3. 有关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解释第46-47页
    2.5. 研究方法与侧重领域第47-48页
    2.6. 论文结构第48-51页
3.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时代问题:从“传播”到“大众传播”第51-72页
    3.1. 作为“理论丛”而非“理论”的“大众社会”第53-55页
    3.2. “共同体与社会”母题第55-59页
    3.3. “大众传播”的理论主线第59-69页
        3.3.1. “大众传播”中“人”的发现第60-63页
        3.3.2. 概念溯源与演变:“首属团体”之于大众传播第63-67页
        3.3.3. “大众传播”的内在关怀第67-69页
    3.4. 总结第69-72页
4. “方法论逻辑”:拉扎斯菲尔德式的美国社会科学路径第72-117页
    4.1. 重构经验研究:从奥地利到美国第73-83页
        4.1.1. 奥地利的经验研究第75-79页
        4.1.2. 美国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逻辑”第79-83页
    4.2. “方法论逻辑”的特征:开放、融合与包容第83-93页
        4.2.1. 问题意识的开放特征第84-85页
        4.2.2. 经验研究对历史传统的融合第85-88页
        4.2.3. 对于多种研究方法的包容第88-91页
        4.2.4. 小结第91-93页
    4.3.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方法第93-101页
        4.3.1. “拉扎斯菲尔德—斯坦顿节目分析仪”第94-95页
        4.3.2. 固定样本(Panel)方法第95-96页
        4.3.3. 内容分析法第96-97页
        4.3.4. 抽样方法(Sampling)第97-100页
        4.3.5. 定性研究方法:焦点访谈法(Focused Interview)第100-101页
    4.4. 共识与冲撞:中层理论与方法论逻辑第101-115页
        4.4.1. 观点上的共识第102-107页
        4.4.2. 分歧与差异第107-109页
        4.4.3. 中层理论与方法论逻辑在行动研究领域的结合第109-112页
        4.4.4. 小结:“为中层理论工具的方法论逻辑”与“为方法论逻辑辩护的中层理论”第112-115页
    4.5. 总结:“大融合”下的知识生产模式第115-117页
5.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知识图谱第117-148页
    5.1. 教育广播研究:广播研究三部曲第118-128页
        5.1.1. 聚焦教育广播:广播研究项目第120-121页
        5.1.2. 《广播和印刷品》:效果研究的奠基文献第121-125页
        5.1.3. “大众”的观念:广播研究的价值预设第125-128页
    5.2. 社区中的“人”:传播过程中介因素的研究第128-138页
        5.2.1. 《人民的选择》:“二级传播假说”初现第129-132页
        5.2.2. 默顿的贡献:社会结构的面向第132-134页
        5.2.3. 《人的影响》:水平结构中的小群体研究第134-136页
        5.2.4. 投票研究:社会网络中的人际影响第136-138页
    5.3. 传播如何可能:默顿的《大众说服》研究第138-143页
        5.3.1. “失范”的“大众社会”第139-141页
        5.3.2. “伪礼俗”下的“公共形象”第141-143页
    5.4. 总结: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第143-148页
6. “理论的旅行”:何为哥伦比亚学派的“效果研究”第148-185页
    6.1. “有限效果论”的理论旅行第152-162页
        6.1.1. 被“误解”的克拉珀:“中介因素”路径而非“有限效果”观念第154-158页
        6.1.2. “民主传播”:大众传播研究的立场第158-162页
    6.2.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功能主义第162-172页
        6.2.1. 默顿的功能主义与拉斯韦尔的功能主义:浮现出的“失范”概念第164-167页
        6.2.2. 从功能主义到效果分析:赖特的关键作用第167-170页
        6.2.3. 大众传播对“功能主义效果研究”的偏向第170-172页
    6.3. 从“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到“使用与满足研究”第172-180页
        6.3.1.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第173-177页
        6.3.2. “一个起点”:“使用与满足研究”第177-180页
    6.4. 总结:哥伦比亚学派的效果研究地图第180-185页
7. 关系中的学派:“行政研究”、“抽象经验主义”与“应用研究”第185-234页
    7.1. 批判者眼中的实证与实证者眼中的批判第185-195页
        7.1.1.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第188-190页
        7.1.2. 拉扎斯菲尔德的“行政研究”第190-192页
        7.1.3. 小结第192-195页
    7.2. 阿多诺:在美国的“流亡者”第195-204页
        7.2.1. “广播”表征的“美国社会”第196-198页
        7.2.2. 阿多诺的广播音乐研究:文化批判理论的发源第198-200页
        7.2.3. 阿多诺所反对的“行政研究”第200-203页
        7.2.4. 小结第203-204页
    7.3. 洛文塔尔:从事应用研究的批判学者第204-211页
        7.3.1. 一致与分歧:洛文塔尔的受众研究第205-207页
        7.3.2. 对于经验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态度第207-210页
        7.3.3. 小结第210-211页
    7.4. 米尔斯:美国社会科学的“疏离者”第211-220页
        7.4.1. 迪凯特研究:决裂的开始第212-214页
        7.4.2. 对方法论逻辑的批判第214-217页
        7.4.3. “道不同不相为谋”:拉扎斯菲尔德与米尔斯第217-219页
        7.4.4. 小结第219-220页
    7.5. 哥伦比亚学派的“应用研究”逻辑第220-234页
        7.5.1. 长久的争论:“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第222-223页
        7.5.2. 哥伦比亚学派回应过的大众传播应用研究问题第223-227页
        7.5.3. 另一个版本:默顿对应用研究的态度第227-231页
        7.5.4. 小结第231-234页
8. 学术与政治:时代中的哥伦比亚学派第234-274页
    8.1. 为什么是美国?第234-246页
        8.1.1. “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研究第235-237页
        8.1.2. 无政治的学术第237-239页
        8.1.3. 进步运动尾期的社区研究:以林德为例第239-243页
        8.1.4. 社区研究的变动与新的研究方法出现第243-246页
    8.2. 美国社会科学演进中的大众传播研究第246-258页
        8.2.1. “方法论逻辑”对经验研究的改造第246-251页
        8.2.2. 拉扎斯菲尔德社会科学生产方式第251-254页
        8.2.3. 研究所知识生产机构第254-258页
    8.3. 现代化理论与国际传播第258-269页
        8.3.1. 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第258-261页
        8.3.2. 从传播效果应用研究中发展出的国际传播第261-265页
        8.3.3. 传播研究的现代化理论第265-269页
    8.4. 从“二战”到“冷战”:服务于政治的大众传播研究第269-274页
        8.4.1. 在战争笼罩下建立的大众传播研究第269-271页
        8.4.2. “冷战”影响的应用研究第271-274页
9. 1935 年与1968年-传播研究的大问题与学人分合第274-293页
    9.1. 1935年:“范式”的兴起第275-283页
        9.1.1. 《广播心理学》:“广播研究的第一本重要的书”第277-279页
        9.1.2. 社会科学的转向第279-281页
        9.1.3. 哥伦比亚学派的大众传播研究:社会科学新“范式”的代表第281-283页
    9.2. 1968年:乌托邦之梦第283-290页
        9.2.1. “冲突论”:从“大众传播”再到“传播”第285-288页
        9.2.2. 新的社会科学转向第288-290页
    9.3. 总结第290-293页
10. 有关问题的问题:大众传播研究从哪里来?第293-325页
    10.1. “集体行为”与“失范”:“大众传播”的思想传统第293-310页
        10.1.1. 帕克的“传播”观:“群体”呈现的“集体行为”第294-296页
        10.1.2. 布鲁默的矛盾:“大众媒体”的“传播”新形式第296-299页
        10.1.3. 从李普曼到拉斯韦尔:再造“集体行为”中的“传播”第299-302页
        10.1.4. 帕森斯:规范的行动理论与社会学转向第302-305页
        10.1.5. 默顿:“失范”主题下的“大众传播”经验研究第305-310页
    10.2. 走出二分法逻辑之后:大众传播研究拥有怎样一个未来?第310-325页
        10.2.1. 卡茨为什么会找到塔尔德?第312-316页
        10.2.2. 总结一:大众传播研究与“大问题”第316-320页
        10.2.3. 总结二:困境与希望:大众传播研究再出发第320-325页
参考文献第325-373页
附录一:年表第373-383页
附录二: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主要成员及研究领域第383-387页
附录三:研究局传播研究成果附录第387-403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03页

论文共4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CI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研究
下一篇:分数阶滑模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