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 第11-12页 |
1.1.2 菌物多样性和大型真菌保育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3-15页 |
1.2.1 影响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生物因素 | 第13-14页 |
1.2.2 影响大型真菌多样性的非生物因素 | 第14-15页 |
1.2.3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测度方法的研究 | 第15页 |
1.2.4 西藏大型真菌资源及多样性研究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自然概况 | 第17-2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1.1 藏区地理概况 | 第17页 |
2.1.2 西藏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2.2 西藏生态区划与生态特点 | 第18页 |
2.3 西藏气候特点 | 第18页 |
2.4 西藏植被特点 | 第18-20页 |
第3章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 第20-6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3.1.1 研究材料 | 第20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21-61页 |
3.2.1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名录 | 第21-40页 |
3.2.2 新种、拟定新种 | 第40-53页 |
3.2.3 中国新记录种 | 第53-56页 |
3.2.4 西藏新记录种 | 第56-59页 |
3.2.5 存疑种 | 第59-61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61-63页 |
第4章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组成和分布特征 | 第63-7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4.2.1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特征分析 | 第63-66页 |
4.2.2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特征分析 | 第66-69页 |
4.2.3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的分布型谱 | 第69页 |
4.2.4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种类与四川地区的比较 | 第69-70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70-72页 |
第5章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发生特点 | 第72-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6页 |
5.2.1 样地地理和植被群落 | 第73-76页 |
5.2.2 西藏高寒草甸和森林不同植被群落大型真菌的发生情况 | 第76-80页 |
5.2.3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的营养类型和基物选择 | 第80页 |
5.2.4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发生与植被类型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第80-84页 |
5.2.5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发生与降水、温度的相关性 | 第84-86页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86-89页 |
第6章 西藏高寒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濒危状况评价体系 | 第89-95页 |
6.1 大型真菌濒危等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0-9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6.2.1 研究材料 | 第91页 |
6.2.2 研究方法 | 第91-92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2-94页 |
6.3.1 评估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92-93页 |
6.3.2 目前应用评估体系结构模型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93-94页 |
6.3.3 市场调查和随访调查情况 | 第94页 |
6.4 讨论与结论 | 第94-95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95-99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5-97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7页 |
7.2.1 研究思路上的创新 | 第97页 |
7.2.2 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 第97页 |
7.3 本研究的主要建议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附录 | 第107-133页 |
附录1 西藏新记录种的生境图片 | 第107-116页 |
附录2 西藏高寒森林地区大型真菌营养方式和基物选择 | 第116-123页 |
附录3 西藏市场上的食用菌图片 | 第123-126页 |
附录4 孢子印和对应标本生态照片 | 第126-130页 |
附录5 野外获得的DNA材料和培养物照片 | 第130-131页 |
附录6 部分采集图片和采集地图片 | 第131-133页 |
后记 | 第133-13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