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目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1页 |
1.1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概况 | 第19-21页 |
1.2 植物对有机氮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1.2.1 植物有机氮直接吸收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第21页 |
1.2.2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 | 第21-24页 |
1.2.3 植物与微生物对氨基酸态氮的竞争吸收 | 第24-25页 |
1.2.4 有机氮对植物氮营养贡献率的评估 | 第25-26页 |
1.2.5 植物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 | 第26页 |
1.2.6 植物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利用机理 | 第26-30页 |
1.3 植物有机氮营养研究方法与技术 | 第30-36页 |
1.3.1 常用有机氮营养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3.2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植物氮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6页 |
1.4 菜田土壤游离氨基酸库及小白菜氮素营养生理 | 第36-38页 |
1.4.1 菜田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组成特征 | 第36-37页 |
1.4.2 小白菜氮素营养生理 | 第37-38页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38-39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框架 | 第39-41页 |
1.6.1 目的意义 | 第3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6.3 技术框架 | 第40-41页 |
第二章 不同菜田土壤可溶性氮库含量特征 | 第41-5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2.1.1 研究地区概况及土壤采集 | 第42页 |
2.1.2 测定项目 | 第42-44页 |
2.1.3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2.2.1 氮库年平均值比较 | 第44-45页 |
2.2.2 氮库季节动态变化 | 第45-47页 |
2.2.3 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2.2.4 可溶性蛋白质组成比较 | 第48页 |
2.2.5 游离氨基酸组成比较 | 第48-49页 |
2.3 讨论 | 第49-53页 |
2.3.1 土壤管理和栽培方式对对 SON 库大小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2 土壤 SON 库的季节变化 | 第51-52页 |
2.3.3 土壤管理和栽培方式对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小白菜对甘氨酸态氮的吸收 | 第54-7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3.1.1 研究地区概况及土壤采集 | 第55-56页 |
3.1.2 试验材料培养 | 第56-57页 |
3.1.3 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3.1.4 测定项目 | 第58页 |
3.1.5 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3.2.1 小白菜干重和总氮量 | 第59-60页 |
3.2.2 小白菜~(15)N 氮吸收速率 | 第60-62页 |
3.2.3 小白菜~(15)N 氮回收率 | 第62-63页 |
3.2.4 小白菜~(15)N 氮回收率占总~(15)N 氮回收率的百分比 | 第63-66页 |
3.2.5 Gly 的完整吸收 | 第66页 |
3.3 讨论 | 第66-69页 |
3.3.1 土壤供氮浓度对小白菜氮吸收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2 土壤管理方式对小白菜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68页 |
3.3.3 小白菜品种间氮素吸收能力比较 | 第68-69页 |
3.3.4 小白菜对有机氮、无机氮的吸收利用 | 第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小白菜甘氨酸态氮营养效应研究 | 第70-8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4.1.1 试验材料培养 | 第70-71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71页 |
4.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71-72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1页 |
4.2.1 甘氨酸浓度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 第72-75页 |
4.2.2 氮素形态对小白菜生长和碳氮积累的影响 | 第75-78页 |
4.2.3 氮素形态对小白菜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78-81页 |
4.3 讨论 | 第81-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甘氨酸供应下小白菜代谢产物分析 | 第85-10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5.1.1 试验材料培养 | 第86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86页 |
5.1.3 代谢物分析 | 第86-87页 |
5.1.4 统计分析 | 第87-8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5.3 讨论 | 第94-101页 |
5.3.1 碳水化合物类代谢产物对甘氨酸的响应 | 第94-96页 |
5.3.2 氨基酸类代谢产物对甘氨酸的响应 | 第96-97页 |
5.3.3 有机酸类代谢产物对甘氨酸的响应 | 第97-99页 |
5.3.4 甘氨酸供应下小白菜生长与中心代谢的关系 | 第99-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小白菜甘氨酸代谢响应蛋白鉴定 | 第102-117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5页 |
6.1.1 试验材料培养 | 第102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102-103页 |
6.1.3 总蛋白提取与定量 | 第103页 |
6.1.4 双向电泳与图像分析 | 第103-104页 |
6.1.5 蛋白质鉴定 | 第104页 |
6.1.6 质谱鉴定 | 第104页 |
6.1.7 光合指标测定 | 第104-105页 |
6.1.8 统计分析 | 第10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6.2.1 蛋白质丰度对甘氨酸态氮的响应 | 第105-106页 |
6.2.2 差异蛋白质的鉴定 | 第106-108页 |
6.2.3 甘氨酸对小白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3 讨论 | 第109-116页 |
6.3.1 防御胁迫类 | 第109-111页 |
6.3.2 能量代谢类 | 第111-113页 |
6.3.3 氮代谢类 | 第113-114页 |
6.3.4 光合作用类及其他 | 第114-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全文总结 | 第132-133页 |
创新点 | 第133页 |
展望 | 第133-135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相关工作 | 第135-137页 |
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6页 |
二、获奖项目 | 第136页 |
三、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 第136页 |
四、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6-137页 |
缩略词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