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4-5页 |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4-16页 |
英文縮写一览表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 | 第19-42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9-33页 |
1.1.1 主要试剂、仪器、配制溶液和质粒 | 第19-25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1.1.3 统计学分析 | 第33页 |
1.2 实验结果 | 第33-38页 |
1.2.1 质粒的酶切和测序鉴定 | 第33-35页 |
1.2.2 重组质粒视紫红质蛋白的表达差异 | 第35-36页 |
1.2.3 免疫荧光检测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 | 第36-38页 |
1.3 讨论 | 第38-41页 |
1.3.1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视紫红质 | 第38-39页 |
1.3.2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RHO基因 | 第39-40页 |
1.3.3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T17M突变 | 第40-41页 |
1.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的降解途径 | 第42-5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2.1.1 主要试剂与质粒 | 第4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2.1.3 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2.2 结果 | 第45-52页 |
2.2.1 视紫红质T17M突变对降解速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2.2.2 溶酶体抑制剂CQ对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降解的影响 | 第47-49页 |
2.2.3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降解的影响 | 第49页 |
2.2.4 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被泛素化 | 第49-51页 |
2.2.5 p97/VCP-QQ对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降解的影响 | 第51页 |
2.2.6 Erasin siRNA对视紫红质野生型和T17M突变体降解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 讨论 | 第52-55页 |
2.3.1 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的降解速度 | 第52-53页 |
2.3.2 视紫红质T17M突变与蛋白酶体系统 | 第53页 |
2.3.3 视紫红质T17M突变与泛素化ERAD | 第53-55页 |
2.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视紫红素T17M突变诱导细胞死亡的机制 | 第56-7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3.1.1 主要试剂、仪器 | 第5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3.1.3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3.2 结果 | 第59-67页 |
3.2.1 视紫红质T17M突变对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2 T17M突变对UPR标志蛋白BIP表达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3 T17M突变对UPR标志蛋白CHOP、GRP94、peIF-2a、eIF-2a、activeATF-6a表达的影响 | 第61-63页 |
3.2.4 PBA对过表达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诱导的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第63-64页 |
3.2.5 视紫红质T17M突变对内质网应激诱导剂Tunicamycin敏感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3.2.6 视紫红质T17M突变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7 ROS清除剂NAC和BHA对视紫红质T17M突变体过表达引起的细胞死亡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 讨论 | 第67-71页 |
3.3.1 视紫红质T17M突变与蛋白酶体活性 | 第67-68页 |
3.3.2 视紫红质T17M突变与内质网应激 | 第68-70页 |
3.3.3 视紫红质T17M突变与化学分子伴侣 | 第70-71页 |
3.3.4 视紫红质T17M突变与内质网应激诱导剂 | 第71页 |
3.3.5 视紫红质T17M突变与ROS | 第71页 |
3.4 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综述 | 第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 | 第91-93页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