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铸钢节点在空间网格结构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网格结构铸钢节点的发展 | 第13-17页 |
1.4 现有铸钢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4.2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第21-4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空间网格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21-28页 |
2.2.1 杆系模型 | 第22-25页 |
2.2.2 杆系模型连接的分类 | 第25-26页 |
2.2.3 连接的特性 | 第26-27页 |
2.2.4 铸钢节点的连接特点 | 第27-28页 |
2.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8页 |
2.4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2.4.1 钢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28-29页 |
2.4.2 快速非线性分析(FAN)方法 | 第29-32页 |
2.4.3 快速 FAN 法小结 | 第32-33页 |
2.5 工程实例 | 第33-44页 |
2.5.1. 模型的基本参数 | 第33页 |
2.5.2 模态分析 | 第33-35页 |
2.5.3 时程分析中地震波的选取 | 第35-37页 |
2.5.4 传统连接方式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37-43页 |
2.5.5 动力时程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铸钢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 第45-63页 |
3.1 铸钢节点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3.1.1 铸钢节点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3.1.2 铸钢节点低周反复荷载加载方式 | 第47-48页 |
3.2 铸钢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8-53页 |
3.2.1 铸钢节点有限元分析基本假定 | 第48-49页 |
3.2.2 定义材料特性 | 第49页 |
3.2.3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49-50页 |
3.2.4 节点网格划分 | 第50-51页 |
3.2.5 施加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51-53页 |
3.3 铸钢节点静力性能分析 | 第53-60页 |
3.3.1 铸钢节点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53-55页 |
3.3.2 壁厚以及倒角半径对铸钢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铸钢节点滞回性能分析 | 第56-59页 |
3.3.4 斜角坡度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3-73页 |
4.1 空间网格结构半刚性连接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3-67页 |
4.1.1 塑性铰恢复力模型 | 第63-64页 |
4.1.2 空间网格结构时程分析 | 第64-66页 |
4.1.3 半刚性动力时程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4.2 空间网格结构半刚性连接下的 Pushover 分析 | 第67-72页 |
4.2.1 Pushover 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和一般步骤 | 第67-68页 |
4.2.2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优点 | 第68页 |
4.2.3 半刚性连接下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68-71页 |
4.2.4 不同连接方式下的 Pushover 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