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1.1.1 政府回应机制对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2 现有的政府回应机制无法有效的解决群体性事件 | 第14页 |
1.1.3 改善政府的回应机制是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必然要求 | 第14-15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3.1 善治理论 | 第17-18页 |
1.3.2 责任政府理论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0-31页 |
2.1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机制的总体描述 | 第20-21页 |
2.1.1 政府不回应 | 第20页 |
2.1.2 政府被动回应 | 第20页 |
2.1.3 政府消极回应 | 第20-21页 |
2.1.4 政府过度回应 | 第21页 |
2.2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机制取得的成效及不足 | 第21-25页 |
2.2.1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机制取得的成效 | 第21-22页 |
2.2.1.1 政府回应环境的变化 | 第21页 |
2.2.1.2 公众与政府回应之间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21-22页 |
2.2.1.3 政府回应的载体建设 | 第22页 |
2.2.2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机制的不足 | 第22-25页 |
2.2.2.1 回应过程中政府和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 第22-23页 |
2.2.2.2 在回应过程中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尚不完善 | 第23页 |
2.2.2.3 政府回应机制中政民间缺少互动意识 | 第23-24页 |
2.2.2.4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回应缺乏有效性 | 第24页 |
2.2.2.5 回应过程中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失衡 | 第24-25页 |
2.3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5-28页 |
2.3.1 政府回应理念的错位,降低了政府回应群体性事件的积极性 | 第25页 |
2.3.2 政府组织结构层级繁多,在互动中限制了政府的回应能力 | 第25-26页 |
2.3.3 群体性事件的回应平台不健全影响了回应的深度和效度 | 第26-27页 |
2.3.3.1 传统回应载体的不足 | 第26页 |
2.3.3.2 现代回应载体的不成熟 | 第26-27页 |
2.3.4 政府的问责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 | 第27-28页 |
2.4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回应机制现存问题的实质分析 | 第28-30页 |
2.4.1 政府回应机制的机理未顺应新形势 | 第28-29页 |
2.4.2 政府回应机制的规制设计还不完善 | 第29页 |
2.4.3 政府回应机制在操作技术上不恰当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完善 | 第31-49页 |
3.1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思路结构 | 第31-34页 |
3.1.1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 第31页 |
3.1.2 政府回应与公众之间的互动类型 | 第31-32页 |
3.1.2.1 强制——顺从的互动 | 第31-32页 |
3.1.2.2 强制——反抗的互动 | 第32页 |
3.1.3 政府回应机制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3.1 在群体性事件的萌芽期时政府回应的影响 | 第32页 |
3.1.3.2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期时政府回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3.3 在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期时政府回应的影响 | 第33页 |
3.1.3.4 在群体性事件的恢复期时政府回应的影响 | 第33页 |
3.1.4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完善 | 第33-34页 |
3.2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机理 | 第34-36页 |
3.3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规制 | 第36-41页 |
3.3.1 互动回应的保障制度 | 第36-37页 |
3.3.1.1 信息收集、处理制度 | 第36页 |
3.3.1.2 信息反馈制度 | 第36-37页 |
3.3.1.3 信息公开制度 | 第37页 |
3.3.2 互动回应的强化制度 | 第37-41页 |
3.3.2.1 第三方机构的协助制度 | 第37-38页 |
3.3.2.2 官员的问责制度 | 第38-39页 |
3.3.2.3 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督制度 | 第39-40页 |
3.3.2.4 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 第40-41页 |
3.4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实现 | 第41-48页 |
3.4.1 事件发生后的反映阶段:从公众到政府 | 第41-44页 |
3.4.1.1 公众通过载体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 | 第41-43页 |
3.4.1.2 政府及时分析公众的利益诉求 | 第43-44页 |
3.4.2 事件发生后的回应阶段:从政府到公众 | 第44-46页 |
3.4.2.1 认清事件性质区别对待、分类处置 | 第44-45页 |
3.4.2.2 主动公布事实真相谨防谣言扩散 | 第45-46页 |
3.4.2.3 发现民众聚集及时采取疏散措施 | 第46页 |
3.4.3 事件发生后的反馈阶段:政府的再回应 | 第46-48页 |
3.4.3.1 政府接收公众的反馈信息后再回应 | 第47页 |
3.4.3.2 公众和政府之间再次进行互动交流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合理性 | 第49-53页 |
4.1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中机理的合理性 | 第49-50页 |
4.1.1 符合善治理论中合作治理的规律 | 第49页 |
4.1.2 符合责任政府中内在发展的规律 | 第49-50页 |
4.2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中规制的合理性 | 第50-51页 |
4.2.1 互动回应保障制度的合理性 | 第50页 |
4.2.2 互动回应强化制度的合理性 | 第50-51页 |
4.3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实现的合理性 | 第51-52页 |
4.3.1 公众和政府的互动能加强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 | 第51页 |
4.3.2 公众和政府的互动满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 | 第51页 |
4.3.3 公众和政府的互动有利于缓解官民矛盾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可行性 | 第53-58页 |
5.1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中机理的可行性 | 第53-54页 |
5.1.1 建设政府互动回应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53页 |
5.1.2 建设政府互动回应机制有利于改善政府工作形象 | 第53-54页 |
5.2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中规制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5.2.1 互动回应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 第54页 |
5.2.2 互动回应强化制度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5.3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实现的可行性 | 第55-57页 |
5.3.1 政府执政理论的转变为互动回应机制的实现提供了前提 | 第55-56页 |
5.3.2 实现的可行性:政府的互动回应机制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 | 第56-57页 |
5.3.2.1 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 第56页 |
5.3.2.2 政府与媒介的互动沟通 | 第56页 |
5.3.2.3 媒介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的有效性 | 第58-64页 |
6.1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中机理的有效性 | 第58-59页 |
6.1.1 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 第58页 |
6.1.2 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 第58-59页 |
6.2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中规制的有效性 | 第59-61页 |
6.2.1 互动回应保障制度的有效性 | 第59-60页 |
6.2.1.1 有利于事件回应中信息的收集 | 第59页 |
6.2.1.2 有利于事件回应中信息的发布 | 第59-60页 |
6.2.1.3 有利于事件回应中信息的沟通 | 第60页 |
6.2.2 互动回应强化制度的有效性 | 第60-61页 |
6.2.2.1 互动回应的强化制度能减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损失 | 第60-61页 |
6.2.2.2 互动回应的强化制度能带来正面的社会影响 | 第61页 |
6.2.2.3 互动回应的强化制度能能提升政府形象 | 第61页 |
6.3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回应机制实现的有效性 | 第61-63页 |
6.3.1 能增加事件相关信息的透明度,防止谣言的产生 | 第61-62页 |
6.3.2 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有助于政府解决群体性事件 | 第62页 |
6.3.3 加强政府和公众的互动交流,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 第62-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总结 | 第64页 |
7.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