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21页 |
1.2.1 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污染危害 | 第16-17页 |
1.2.2 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固化技术 | 第17-21页 |
1.3 垃圾焚烧飞灰双重固化理念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21-25页 |
1.3.1 圾焚烧飞灰主要消纳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2 垃圾焚烧飞灰双重固化可行性分析 | 第22-25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实验原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28-33页 |
2.1.1 垃圾焚烧飞灰 | 第28-30页 |
2.1.2 矿粉 | 第30-32页 |
2.1.3 水泥 | 第32-33页 |
2.1.4 重金属试剂 | 第33页 |
2.2 主要实验方法与设备 | 第33-36页 |
2.2.1 熔融温度测试 | 第33页 |
2.2.2 熔融重构试验 | 第33-34页 |
2.2.3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性能试验 | 第34页 |
2.2.4 化学组分及微观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2.2.5 重金属浸出毒性试验 | 第35-36页 |
3 熔融矿渣复合垃圾焚烧飞灰重构及重金属一重固化 | 第36-51页 |
3.1 垃圾焚烧飞灰特性分析与重构试验设计 | 第36-38页 |
3.1.1 荥锦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浸出特性 | 第36-37页 |
3.1.2 超危垃圾焚烧飞灰配制及其重金属浸出特性 | 第37-38页 |
3.1.3 垃圾焚烧飞灰复合矿渣熔融重构试验设计 | 第38页 |
3.2 重金属对矿渣熔融重构特性的影响 | 第38-43页 |
3.2.1 重金属对矿渣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含重金属重构水淬渣特性分析 | 第39-42页 |
3.2.3 含重金属重构水淬渣重金属固化与浸出 | 第42-43页 |
3.3 超危垃圾焚烧飞灰对矿渣熔融重构特性的影响 | 第43-49页 |
3.3.1 超危垃圾焚烧飞灰对矿渣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含超危垃圾焚烧飞灰重构水淬渣特性分析 | 第44-48页 |
3.3.3 含超危垃圾焚烧飞灰重构水淬渣重金属固化与浸出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体系及重金属二重固化 | 第51-72页 |
4.1 重构水淬渣模拟工业生产及其复合水泥体系试验设计 | 第51-54页 |
4.1.1 重构水淬渣模拟工业生产 | 第51-53页 |
4.1.2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4.2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体系基本物理性能 | 第54-58页 |
4.2.1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安定性 | 第54-55页 |
4.2.2 力学性能 | 第55-58页 |
4.3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体系微观结构分析 | 第58-67页 |
4.3.1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浆体形貌分析 | 第58-62页 |
4.3.2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浆体矿物分析 | 第62-67页 |
4.4 重构水淬渣复合水泥体系重金属固化与浸出 | 第67-69页 |
4.4.1 重构水淬渣配比对重金属浸出影响 | 第68页 |
4.4.2 重构水淬渣细度对重金属浸出影响 | 第68-69页 |
4.4.3 重构水淬渣掺量对重金属浸出影响 | 第69页 |
4.5 超危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双重固化过程分析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严苛侵蚀环境下双重固化体安全性评估 | 第72-88页 |
5.1 严苛侵蚀试验设计 | 第72-73页 |
5.2 严苛侵蚀过程双重固化体安全性衰减规律 | 第73-79页 |
5.2.1 外观变化 | 第73-75页 |
5.2.2 力学强度损失 | 第75-78页 |
5.2.3 重金属浸出 | 第78-79页 |
5.3 严苛侵蚀过程双重固化体微观结构分析 | 第79-84页 |
5.3.1 形貌分析 | 第79-81页 |
5.3.2 矿物分析 | 第81-84页 |
5.4 严苛侵蚀过程双重固化体物化过程模拟 | 第84-85页 |
5.5 超危垃圾焚烧飞灰安全消纳综合分析 | 第85-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8-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