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3-24页 |
1.1 放线菌基本概况 | 第13-19页 |
1.1.1 放线菌简述 | 第13页 |
1.1.2 放线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3 黄河三角洲湿地放线菌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4 红树林湿地放线菌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5-16页 |
1.1.5 放线菌的纯培养研究 | 第16-19页 |
1.2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 第19-20页 |
1.2.1 16S rDNA 克隆文库 | 第19页 |
1.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9页 |
1.2.3 常用多样性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1.3 放线菌新种鉴定方法 | 第20页 |
1.4 多位点序列分析与 DNA—DNA 杂交 | 第20-22页 |
1.4.1 多位点序列分析 | 第20-22页 |
1.4.2 DNA-DNA 杂交技术 | 第22页 |
1.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放线菌纯培养多样性研究 | 第24-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土壤样品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4-25页 |
2.1.3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4 实验引物 | 第26页 |
2.2 实验基本方法 | 第26-32页 |
2.2.1 土样 pH 值与可溶性总盐的测定 | 第26-28页 |
2.2.2 放线菌分离培养 | 第28-29页 |
2.2.3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及菌株保藏 | 第29页 |
2.2.4 放线菌菌株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9页 |
2.2.5 菌株 16S rDNA 扩增 | 第29-30页 |
2.2.6 PCR 产物回收检测 | 第30-31页 |
2.2.7 序列的克隆及测序分析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2-39页 |
2.3.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放线菌菌株的分离及纯化 | 第32-34页 |
2.3.2 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2.3.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放线菌菌株 16S rDNA 的基因扩增 | 第35页 |
2.3.4 黄河样性分析三角洲滨海湿地放线菌株多 | 第35-37页 |
2.3.5 构建 16S rDNA 系统发育树及分析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一株放线菌新种的分类鉴定 | 第40-58页 |
3.1 基本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40页 |
3.1.2 主要试剂和器材 | 第40-41页 |
3.1.3 培养基 | 第41页 |
3.2 实验基本方法 | 第41-46页 |
3.2.1 菌株 OAct35316S rDNA 的扩增和分析 | 第41页 |
3.2.2 电镜观察和菌种保藏 | 第41-42页 |
3.2.3 菌株 OAct353 培养特征测定 | 第42页 |
3.2.4 菌株 OAct353 (G+C)mol%含量测定及 DNA 杂交 | 第42页 |
3.2.5 菌株 OAct353 碳源优化实验 | 第42-43页 |
3.2.6 菌株 OAct353 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 | 第43-45页 |
3.2.7 菌株 OAct353 细胞化学组分的测定实验 | 第45-46页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6-57页 |
3.3.1 菌株 OAct353 基因组 DNA 提取及扩增 | 第46-47页 |
3.3.2 模式菌株的确定 | 第47-48页 |
3.3.3 电镜形态观察和保藏号收录 | 第48-49页 |
3.3.4 新种(G+C)mol%含量测定及 DNA-DNA 杂交结果及讨论 | 第49页 |
3.3.5 菌株 OAc353 培养特征测定 | 第49-50页 |
3.3.6 碳源利用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3.3.7 生理生化实验的测定结果 | 第51-55页 |
3.3.8 菌株 OAct353 细胞化学组分的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多位点序列分析应用于链霉菌地理分布系统分类学的研究 | 第58-8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9-62页 |
4.1.1 样品 | 第59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9-60页 |
4.1.3 实验引物 | 第60-61页 |
4.1.4 菌株的斜面保种 | 第61-6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4.2.1 DNA 的提取及纯化 | 第62-63页 |
4.2.2 看家基因序列片段的扩增 | 第63页 |
4.2.3 看家基因 PCR 产物回收与验证 | 第63页 |
4.2.4 看家基因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 第63-64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64-65页 |
4.3.1 序列比对、处理 | 第64页 |
4.3.2 序列基本性质分析 | 第64页 |
4.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4-6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4.4.1 实验菌株及其形态 | 第65-66页 |
4.4.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各个看家基因的扩增 | 第66-67页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9页 |
4.5.1 菌株的等位片段的性质 | 第67-69页 |
4.5.2 16S rDNA 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 | 第69-71页 |
4.5.3 单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77页 |
4.5.4 五基因串联系统发育分析 | 第77-78页 |
4.5.5 菌株基因组杂交 | 第78-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论文总结 | 第80-82页 |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
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