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岩溶地段隧道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3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岩溶地段隧道施工常见灾害分析 | 第16-27页 |
2.1 岩溶的分类 | 第16-18页 |
2.2 岩溶灾害的常见类型 | 第18-23页 |
2.2.1 突泥涌水 | 第18-21页 |
2.2.2 大变形及坍塌 | 第21-22页 |
2.2.3 顶板溶洞充填物陷落冒顶及底板塌陷 | 第22页 |
2.2.4 疏干和污染地表地下水 | 第22-23页 |
2.3 工程实例分析 | 第23-26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23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3.4 地下河与隧道溶洞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穿过岩溶地段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 第27-41页 |
3.1 FLAC3D 的基本原理 | 第27-34页 |
3.1.1 FLAC3D 概述 | 第27页 |
3.1.2 FLAC3D 有限差分方程 | 第27-29页 |
3.1.3 有限差分求解方法及 FLAC3D 求解过程 | 第29-31页 |
3.1.4 FLAC3D 的本构模型 | 第31-34页 |
3.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34-35页 |
3.2.1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3.2.2 选取计算参数 | 第35页 |
3.3 分类进行开挖数值分析 | 第35-38页 |
3.3.1 数值模拟试验工况 | 第35-37页 |
3.3.2 隧道数值模拟的开挖方法 | 第37-38页 |
3.4 自重应力场和自重位移场的计算 | 第38-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溶腔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41-83页 |
4.1 侧部溶腔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对比与分析 | 第41-54页 |
4.1.1 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4.1.2 隧道围岩的应力特征分析 | 第46-49页 |
4.1.3 隧道围岩的塑性区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4.1.4 侧部及掌子面前方高压富水溶腔的剪切破坏理论 | 第52-54页 |
4.2 顶部溶腔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对比与分析 | 第54-67页 |
4.2.1 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分析 | 第55-59页 |
4.2.2 隧道围岩的应力特征分析 | 第59-62页 |
4.2.3 隧道围岩的塑性区特征分析 | 第62-65页 |
4.2.4 顶部高压富水溶腔的剪切破坏理论 | 第65-67页 |
4.3 底部溶腔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对比与分析 | 第67-79页 |
4.3.1 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分析 | 第68-72页 |
4.3.2 隧道围岩的应力特征分析 | 第72-74页 |
4.3.3 隧道围岩的塑性区特征分析 | 第74-77页 |
4.3.4 底部高压富水溶腔的剪切破坏理论 | 第77-79页 |
4.4 综合对比不同位置溶腔对隧道的影响 | 第79-81页 |
4.5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岩溶地段隧道施工常见灾害的防治措施 | 第83-95页 |
5.1 岩溶地段隧道施工的超前地质预报 | 第83-84页 |
5.2 岩溶地段常见灾害的治理措施 | 第84-89页 |
5.2.1 小型溶腔的处理 | 第84-85页 |
5.2.2 大型溶腔的处理 | 第85-89页 |
5.3 谢家峒隧道的岩溶灾害处治措施分析 | 第89-94页 |
5.3.1 谢家峒隧道溶腔情况 | 第89-90页 |
5.3.2 谢家峒隧道溶腔处理措施 | 第90-94页 |
5.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5-9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