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股份限制性股票激励问题探讨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关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关于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8-20页 |
2.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2.1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概念及特点 | 第20-21页 |
2.1.1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方案设计要素 | 第21-24页 |
2.2.1 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与股票来源 | 第21-23页 |
2.2.2 限制性股票授予对象与授予数量 | 第23页 |
2.2.3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与解锁条件 | 第23-24页 |
2.3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5页 |
2.3.3 双因素理论 | 第25-27页 |
3. 洪涛股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案例描述 | 第27-39页 |
3.1 洪涛股份的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3.1.1 洪涛股份的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1.2 洪涛股份的治理结构 | 第27-28页 |
3.1.3 洪涛股份的经营情况 | 第28-30页 |
3.2 洪涛股份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动因 | 第30-31页 |
3.2.1 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第30页 |
3.2.2 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 第30-31页 |
3.2.3 建立健全公司的长效激励机制 | 第31页 |
3.3 洪涛股份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过程简介 | 第31-34页 |
3.3.1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方案 | 第31-33页 |
3.3.2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实施进程 | 第33-34页 |
3.4 洪涛股份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结果 | 第34-39页 |
3.4.1 激励实施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 | 第34-37页 |
3.4.2 激励实施前后员工情况的变化 | 第37-39页 |
4. 洪涛股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方案设计分析 | 第39-53页 |
4.1 选择限制性股票模式与股票来源 | 第39-43页 |
4.1.1 剖析限制性股票模式对洪涛股份的适用性 | 第39-40页 |
4.1.2 比较限制性股票模式与其他模式 | 第40-42页 |
4.1.3 定向增发新股以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 | 第42-43页 |
4.2 确定限制性股票授予对象与授予数量 | 第43-48页 |
4.2.1 将业务与技术人员纳入计划以推动创新 | 第43-44页 |
4.2.2 为保障利益均衡分配扩大激励范围 | 第44-46页 |
4.2.3 降低授予比例以优化企业治理 | 第46-48页 |
4.3 设定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与解锁条件 | 第48-53页 |
4.3.1 通过“折价授股”缓解员工的财务压力 | 第48-49页 |
4.3.2 限制禁售期与解锁期以增强约束力 | 第49-50页 |
4.3.3 建立考核标准与回购制度以强化激励 | 第50-53页 |
5. 案例启示 | 第53-58页 |
5.1 洪涛股份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经验 | 第53-55页 |
5.1.1 选择恰当的激励模式是方案成功的基石 | 第53页 |
5.1.2 确定合适的授予对象是实现激励的关键 | 第53-54页 |
5.1.3 设定科学的解锁条件是有效约束的保障 | 第54-55页 |
5.2 洪涛股份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应关注的事项 | 第55-58页 |
5.2.1 灵活调整授予价格 | 第55-56页 |
5.2.2 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 第56页 |
5.2.3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