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概况 | 第10-12页 |
1.2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第12-16页 |
1.2.1 磷循环 | 第12-13页 |
1.2.2 影响磷形态的因素 | 第13-14页 |
1.2.3 颗粒物中磷形态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1.3 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 | 第16-19页 |
1.3.1 弱吸附态磷(Ex-P) | 第16页 |
1.3.2 可提取态有机磷(OP) | 第16-17页 |
1.3.3 自生磷灰石磷(Au-P) | 第17页 |
1.3.4 铁结合态磷(Fe-P) | 第17-18页 |
1.3.5 碎屑磷(De-P) | 第18页 |
1.3.6 非活性有机磷(Re-P) | 第18页 |
1.3.7 生物可利用磷(BAP) | 第18-19页 |
1.3.8 总磷(TP) | 第19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1 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2.1.1 仪器 | 第21-22页 |
2.1.2 试剂 | 第22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2-24页 |
2.2.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采集与处理 | 第22-23页 |
2.2.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柱状沉积物的采集与处理 | 第23-2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 第26-31页 |
3.1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及其分布 | 第26-30页 |
3.2 和其他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磷含量的比较 | 第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柱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57页 |
4.1 C1 站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及垂直分布 | 第31-40页 |
4.1.1 氧化还原电位 | 第33-35页 |
4.1.2 含水率 | 第35-36页 |
4.1.3 过剩~(210)Pb | 第36-38页 |
4.1.4 间隙水中的磷酸盐 | 第38-40页 |
4.2 D1 站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与分布 | 第40-48页 |
4.2.1 氧化还原电位 | 第42-44页 |
4.2.2 含水率 | 第44-45页 |
4.2.3 过剩~(210)Pb | 第45-46页 |
4.2.4 间隙水中的磷酸盐 | 第46-48页 |
4.3 E2 站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与分布 | 第48-54页 |
4.3.1 氧化还原电位 | 第50-52页 |
4.3.2 含水率 | 第52-53页 |
4.3.3 过剩~(210)Pb | 第53-54页 |
4.4 柱状沉积物间磷含量的比较 | 第54-55页 |
4.4.1 C1、D1 和 E2 柱状沉积物中总磷的比较 | 第54-55页 |
4.4.2 调查区域柱状沉积物中总磷与其他海区的比较 | 第55页 |
4.5 小结 | 第55-57页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