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2页 |
1.2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意义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土壤重金属形态监测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3 土壤铬形态分析研究意义及进展 | 第14-15页 |
1.2.4 土壤砷形态分析研究意义及进展 | 第15-16页 |
1.3 水中铅、镉分析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浊点萃取技术 | 第17-18页 |
1.4.1 浊点萃取原理 | 第17页 |
1.4.2 浊点萃取技术在金属离子分离富集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2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态铬 | 第24-38页 |
2.1 前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2.2.2 仪器工作条件 | 第25-26页 |
2.2.3 样品制备 | 第26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3.1 计算 | 第26-27页 |
2.3.2 萃取体系酸度的选择 | 第27-29页 |
2.3.3 AC 用量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4 OP 浓度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5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选择 | 第31-33页 |
2.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3页 |
2.3.7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第33-34页 |
2.3.8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4-35页 |
2.4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3 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铅和镉 | 第38-51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3.2.2 仪器工作条件 | 第39页 |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3.3.1 pH 值的选择 | 第39-41页 |
3.3.2 AC 浓度的选择 | 第41-42页 |
3.3.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DTAC 浓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3.3.4 OP 浓度的选择 | 第43-44页 |
3.3.5 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的选择 | 第44-46页 |
3.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7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第47-48页 |
3.3.8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8-49页 |
3.4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4 解毒铬渣及其周围土壤中铬形态分析 | 第51-56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51页 |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1-52页 |
4.2.3 测试方法 | 第5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4.3.1 铬渣堆放区污染土壤分析 | 第52页 |
4.3.2 解毒铬渣样分析 | 第52-53页 |
4.3.3 铬渣厂外围土壤分析 | 第53-54页 |
4.4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5 酸性土壤中有效态砷浸取方法的研究 | 第56-62页 |
5.1 前言 | 第5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56页 |
5.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56-57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5.2.4 土壤样品中总砷的测定 | 第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5.3.1 浸取剂的选择 | 第57-58页 |
5.3.2 浸取剂 H3PO4浓度的选择 | 第58页 |
5.3.3 液土比的选择 | 第58-59页 |
5.3.4 浸取时间的选择 | 第59页 |
5.3.5 搅拌后放置时间的影响 | 第59页 |
5.3.6 方法的精密度 | 第59-60页 |
5.3.7 方法的建立 | 第60页 |
5.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总论文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