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一、绪论 | 第9-19页 |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三) 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四)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第16-17页 |
|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 二、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来源 | 第19-27页 |
| (一) 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继承与吸收 | 第19-21页 |
| (二) 取长补短:西方近代社会救助思想的补充与借鉴 | 第21-23页 |
| (三) 价值追求:实践活动中社会救助思想形成与发展 | 第23-27页 |
| 三、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 第27-36页 |
| (一) 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7-32页 |
| (二) 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2-36页 |
| 四、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36-43页 |
| (一) 以民为本的博爱观 | 第36-39页 |
| (二) 社会互助论 | 第39-43页 |
| 五、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对完善当代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启示 | 第43-50页 |
| (一) 完善当代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 第43-45页 |
| (二) 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思想启示 | 第45-47页 |
| (三) 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践启示 | 第47-50页 |
| 总结与讨论 | 第50-54页 |
| (一) 总结:孙中山与中国特色社会救助理论 | 第50-52页 |
| (二) 讨论: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局限性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附录 | 第59-60页 |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