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4-15页 |
2 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定位与作用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17页 |
2.1.1 知识产权 | 第15页 |
2.1.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 第15-16页 |
2.1.3 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2 地方政府在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定位 | 第17-18页 |
2.3 地方政府在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作用 | 第18-19页 |
3 国内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及经验 | 第19-28页 |
3.1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及经验 | 第19-23页 |
3.1.1 北京模式——直接质押融资 | 第19-21页 |
3.1.2 上海模式——间接质押融资 | 第21-23页 |
3.2 国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及经验 | 第23-28页 |
3.2.1 美国模式 | 第23-25页 |
3.2.2 日本模式 | 第25-28页 |
4 龙岩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 | 第28-34页 |
4.1 龙岩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概述 | 第28页 |
4.2 龙岩市知识产权保护与质押融资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4.2.1 龙岩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态势 | 第28-29页 |
4.2.2 龙岩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态势迅猛 | 第29页 |
4.2.3 龙岩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利用现状 | 第29-34页 |
5 龙岩市地方政府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临的挑战 | 第34-40页 |
5.1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4-35页 |
5.1.1 法律内容不完整 | 第34页 |
5.1.2 知识产权质押标的范围太小 | 第34-35页 |
5.1.3 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机关 | 第35页 |
5.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程序复杂和中间费用高 | 第35-36页 |
5.3 龙岩市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薄弱 | 第36-37页 |
5.3.1 龙岩市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 第36页 |
5.3.2 企业质押融资能力和融资意识较低 | 第36页 |
5.3.3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较弱 | 第36-37页 |
5.3.4 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水平较差 | 第37页 |
5.4 龙岩市地方性支持和优惠政策薄弱 | 第37-38页 |
5.5 龙岩市银行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态度不积极 | 第38-39页 |
5.6 龙岩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介机构不健全 | 第39-40页 |
5.6.1 担保机构参与热情不高 | 第39页 |
5.6.2 评估公司权威性不够 | 第39-40页 |
6 地方政府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的对策建议 | 第40-46页 |
6.1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 | 第40页 |
6.1.1 扩大知识产权质押标的范畴 | 第40页 |
6.1.2 规范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 | 第40页 |
6.2 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体制 | 第40-41页 |
6.2.1 进一步规范管理评估机构,明确其相关法律责任 | 第41页 |
6.2.2 优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队伍人员构成 | 第41页 |
6.2.3 构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 第41页 |
6.3 政府引导强化创新与知识产权意识和环境 | 第41-42页 |
6.3.1 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工作 | 第41-42页 |
6.3.2 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工作 | 第42页 |
6.3.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第42页 |
6.3.4 鼓励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知识产权自身价值 | 第42页 |
6.4 建立完善高效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体系 | 第42-44页 |
6.4.1 完善知识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运作 | 第43页 |
6.4.2 加强在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公开 | 第43页 |
6.4.3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6.5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激励政策 | 第44-45页 |
6.5.1 提高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 | 第44页 |
6.5.2 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 第44页 |
6.5.3 完善政府财政资金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6.6 构建多样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 第45-46页 |
6.6.1 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贷款与担保服务 | 第45页 |
6.6.2 引导建立多方参与和责任共同分担机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