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1-18页 |
1.2.1 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1-15页 |
1.2.2 大气闪烁补偿技术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5-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气光学理论、像差及卫星光通信终端角探测原理 | 第20-3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大气光学基本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2.1 大气湍流效应概述 | 第21-23页 |
2.2.2 大气闪烁效应的描述 | 第23-24页 |
2.3 光学像差理论概述 | 第24-28页 |
2.3.1 单色像差 | 第24-27页 |
2.3.2 泽尼克多项式 | 第27-28页 |
2.4 卫星光通信终端角探测原理 | 第28-35页 |
2.4.1 卫星光通信终端简介 | 第28页 |
2.4.2 角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2.4.3 CMOS 图像传感器简介 | 第30-35页 |
2.4.4 闪烁效应对光斑成像的影响及现有补偿方法分析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大气闪烁对星上终端角探测精度的影响及补偿 | 第37-5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大气闪烁效应对星上终端接收光强的影响 | 第37-42页 |
3.2.1 接收光强的理论分析 | 第37-39页 |
3.2.2 闪烁指数的计算 | 第39-40页 |
3.2.3 接收光强的数值仿真 | 第40-42页 |
3.3 大气闪烁对星上终端光斑成像的影响分析 | 第42-49页 |
3.3.1 卫星光通信系统成像光斑像差分析 | 第42-46页 |
3.3.2 光强起伏对星上终端成像光斑质心计算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 自适应曝光控制补偿 | 第49-56页 |
3.4.1 星上终端 CMOS 图像传感器的自动控制 | 第50-51页 |
3.4.2 CMOS 图像传感器的 PID 控制 | 第51-52页 |
3.4.3 CMOS 图像传感器 PID 控制的过饱和探测优化 | 第52-54页 |
3.4.4 补偿方法用于星载终端的可行性分析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补偿方法地面验证实验前标定 | 第57-72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半导体激光器输出曲线的标定 | 第57-66页 |
4.2.1 激光光源的选择 | 第57-58页 |
4.2.2 LD 输出曲线测量及标定方案 | 第58-66页 |
4.3 CMOS 图像传感器输出曲线的测试及线性区域标定 | 第66-70页 |
4.3.1 实验方案 | 第66-67页 |
4.3.2 CMOS 线性响应区域标定实验结果 | 第67-70页 |
4.4 饱和等效补偿系数的标定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大气闪烁补偿技术地面实验验证 | 第72-89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方案及系统介绍 | 第72-76页 |
5.2.1 实验方案 | 第72-74页 |
5.2.2 实验系统及环境介绍 | 第74-76页 |
5.3 大气闪烁自适应曝光控制补偿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8页 |
5.3.1 实验数据及结果 | 第76-86页 |
5.3.2 补偿效果分析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附录1 | 第99-101页 |
附录2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