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表 | 第9-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iPS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1 前言 | 第17页 |
2 iPS细胞诱导技术概述 | 第17-20页 |
2.1 采用基因插入不可删除型运载系统诱导 | 第18-19页 |
2.2 采用基因插入可删除型运载系统诱导 | 第19页 |
2.3 采用无基因插入型运载系统诱导 | 第19页 |
2.4 采用无核酸参与型运载系统诱导 | 第19-20页 |
3 iPS细胞诱导培养体系概述 | 第20-26页 |
3.1 目的细胞的选择 | 第20-22页 |
3.2 诱导培养条件 | 第22-25页 |
3.2.1 外源多能性转录因子的导入 | 第22-23页 |
3.2.2 诱导过程中目的细胞的培养 | 第23-25页 |
3.2.3 iPS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25页 |
3.3 iPS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检测 | 第25-26页 |
3.3.1 分子水平 | 第25-26页 |
3.3.2 细胞水平 | 第26页 |
3.3.3 动物水平 | 第26页 |
4 iPS细胞的应用前景 | 第26-29页 |
4.1 构建动物模型 | 第26-27页 |
4.2 建立疾病模型 | 第27页 |
4.3 新药发现及筛选 | 第27-28页 |
4.4 转基因动物研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山羊Oct4、Sox2、Klf4和c-Myc基因克隆 | 第29-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4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29-31页 |
1.1.1 菌种和质粒来源 | 第29页 |
1.1.2 引物、工具酶及试剂 | 第29-30页 |
1.1.3 其他常用试剂配制 | 第30-31页 |
1.2 方法 | 第31-34页 |
1.2.1 山羊Oct4、Sox2、Klf4和c-Myc基因克隆及鉴定 | 第31-34页 |
1.2.1.1 山羊睾丸组织、皮肤组织和小肠组织总RNA提取 | 第31页 |
1.2.1.2 山羊Oct4、Sox2、Klf4和c-Myc基因cDNA的扩增 | 第31-32页 |
1.2.1.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2-33页 |
1.2.1.4 菌液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33页 |
1.2.1.5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1.2.1.6 去除内毒素 | 第34页 |
1.2.1.7 酶切鉴定 | 第34页 |
1.2.2 Oct4、Sox2、Klf4和c-Myc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2.1 Oct4、Sox2、Klf4和c-Myc基因的克隆 | 第34-36页 |
2.2 Oct4、Sox2、Klf4和c-Myc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录因子体外转录 | 第38-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1.1.1 材料 | 第38页 |
1.1.2 引物、工具酶及试剂 | 第38页 |
1.1.3 其他常用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1.2 方法 | 第39-42页 |
1.2.1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9-40页 |
1.2.2 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体外转录 | 第40-42页 |
1.2.2.1 质粒纯化 | 第40-41页 |
1.2.2.2 mRNA“加帽” | 第41页 |
1.2.2.3 mRNA“加尾” | 第41-42页 |
1.2.2.4 mRNA纯化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2.1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42-43页 |
2.2 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体外转录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山羊iPS细胞诱导及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45-5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9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1.1.1 材料 | 第45页 |
1.1.2 试剂 | 第45-46页 |
1.2 方法 | 第46-49页 |
1.2.1 GEF细胞及MEF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46页 |
1.2.2 饲养层的制备 | 第46-47页 |
1.2.3 培养液的配制 | 第47页 |
1.2.4 山羊iPS细胞的获取与培养 | 第47页 |
1.2.5 山羊iPS细胞的传代、冻存与复苏 | 第47-48页 |
1.2.6 山羊iPS细胞的鉴定 | 第48-49页 |
1.2.6.1 形态观察 | 第48页 |
1.2.6.2 AP染色 | 第48页 |
1.2.6.3 免疫荧光检测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2.1 GEF细胞和MEF细胞形态 | 第49页 |
2.2 mRNA诱导山羊体细胞重编程成iPS细胞 | 第49-50页 |
2.3 不同培养体系对山羊体细胞重编程的影响 | 第50页 |
2.4 不同培养体系对山羊iPS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2.5 最佳培养体系山羊iPS细胞干性检测 | 第51-52页 |
2.5.1 AP染色鉴定 | 第51页 |
2.5.2 免疫荧光检测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山羊iPS细胞生物学特性及重编程机制研究 | 第54-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4-60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54-56页 |
1.1.1 材料 | 第54页 |
1.1.2 试剂及引物 | 第54-56页 |
1.2 方法 | 第56-60页 |
1.2.1 GEF细胞及MEF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56页 |
1.2.2 饲养层的制备 | 第56-57页 |
1.2.3 培养液的配制 | 第57页 |
1.2.4 山羊iPS细胞的获取与培养 | 第57页 |
1.2.5 山羊iPS细胞的传代、冻存与复苏 | 第57页 |
1.2.6 山羊iPS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57-60页 |
1.2.6.1 形态观察 | 第57页 |
1.2.6.2 AP染色 | 第57页 |
1.2.6.3 免疫荧光检测 | 第57页 |
1.2.6.4 类胚体的制作 | 第57-58页 |
1.2.6.5 RT-PCR和qRT-PCR检测 | 第58页 |
1.2.6.6 Western blot分析 | 第58-59页 |
1.2.6.7 山羊iPS细胞的自发分化 | 第59-60页 |
1.2.6.8 核型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9页 |
2.1 利用mRNA体系诱导获得山羊iPS细胞 | 第60-64页 |
2.2 山羊iPS细胞具有典型的ES细胞形态和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 | 第64-66页 |
2.3 诱导过程中的重编程机制 | 第66-67页 |
2.4 山羊iPS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 | 第67-68页 |
2.5 山羊iPS细胞具有在体外形成三种胚层细胞的能力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