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与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研究重点、难点 | 第14页 |
1.4.4 基本观点 | 第14-15页 |
1.4.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及其特点 | 第16-18页 |
2.1.1 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 | 第16-17页 |
2.1.2 散杂居少数民族 | 第17页 |
2.1.3 散杂居少数民族特点 | 第17-18页 |
2.2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20页 |
2.2.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 | 第19-20页 |
2.3 理论基础:社会燃烧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燃烧物质”分析 | 第22-29页 |
3.1 燃烧物质一:流动性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对城市工作和生活不适应 | 第22-23页 |
3.2 燃烧物质二:城市对于流动性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员的两种社会排斥 | 第23-24页 |
3.2.1 显性排斥 | 第23页 |
3.2.2 隐性排斥 | 第23-24页 |
3.3 燃烧物质三:清真食品市场的混乱使少数民族不满 | 第24-26页 |
3.3.1 部分清真食品的生产厂家盲目追逐利益 | 第25页 |
3.3.2 一些汉族人员假冒回族生产经营者,擅自生产、经营一些不清真的“清真食品” | 第25页 |
3.3.3 城市超市商场、集贸市场以及普通店面内的清真食品常常存在摆放不合理的现象 | 第25-26页 |
3.3.4 全国层面上清真食品的标志牌不统一,使用混乱 | 第26页 |
3.3.5 清真食品市场发展需求与清真食品市场生产经营管理不协调 | 第26页 |
3.4 燃烧物质四:民族关系中的历史积怨影响至今 | 第26-27页 |
3.5 燃烧物质五: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矛盾 | 第27-28页 |
3.6 燃烧物质六:既往事件的处理形成对汉族的“反向歧视” | 第28-29页 |
第4章 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助燃剂”分析 | 第29-35页 |
4.1 助燃剂之一:散杂居地区民族立法滞后——无法可依 | 第29-30页 |
4.1.1 从法律体系的国家层面的层次与结构上来说,缺少核心的法律要件 | 第29页 |
4.1.2 在散杂居省份的立法层面上来说,地方性的民族工作法规或条例也较滞后,不适应现阶段的工作 | 第29-30页 |
4.2 助燃剂之二:对民族政策与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心中无“民” | 第30-31页 |
4.3 助燃剂之三:助燃剂之三:网络与出版物常现不当言论——煽风点火 | 第31-33页 |
4.4 助燃剂之四:“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推波助澜 | 第33-35页 |
第5章 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突发事件“点火温度”或引爆点分析 | 第35-40页 |
5.1 点火温度一:各民族经济交往过程中频繁出现利益纠纷 | 第35-36页 |
5.2 点火温度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被轻视 | 第36-37页 |
5.3 点火温度三:执法部门工作方法不当而引发的民族关系不和谐 | 第37-38页 |
5.4 点火温度四:部分少数民族人员经常有违法行为,且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服从城市管理 | 第38-40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40-44页 |
6.1 构建散杂居地区特色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 第40-41页 |
6.2 完善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立法,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 | 第41页 |
6.3 加强对城市流动性少数民族人员的服务与管理 | 第41-42页 |
6.4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团体和优秀代表人士的作用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