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模锻装备概述 | 第11-12页 |
1.2.1 模锻装备工作原理和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模锻装备低速运行面临的问题 | 第12页 |
1.3 模锻装备建模方法概述 | 第12-16页 |
1.3.1 液压系统建模方法概述 | 第13-14页 |
1.3.2 摩擦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负载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模锻装备低速运行分析和控制策略研究概述 | 第16-19页 |
1.4.1 模锻装备低速运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模锻装备智能控制方法概述 | 第17-19页 |
1.5 课题针对的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5.1 课题针对的问题 | 第19-20页 |
1.5.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 40MN模锻装备低速驱动系统建模与验证 | 第22-38页 |
2.1 低速驱动系统建模问题 | 第22-26页 |
2.1.1 40MN模锻压机与低速驱动原理介绍 | 第22-24页 |
2.1.2 低速驱动系统建模难点 | 第24-26页 |
2.2 模锻压机的联合仿真建模 | 第26-33页 |
2.2.1 建模思路 | 第26页 |
2.2.2 驱动支路AMESim模型 | 第26-30页 |
2.2.3 变形抗力Simulink模型 | 第30-31页 |
2.2.4 AMESim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平台 | 第31-33页 |
2.3 模锻压机低速驱动仿真平台实验验证 | 第33-37页 |
2.3.1 40MN模锻装备运行实验 | 第33-35页 |
2.3.2 实验验证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模锻压机低速运行分析 | 第38-49页 |
3.1 低速爬行特性分析 | 第38-45页 |
3.1.1 驱动速度解析建模 | 第38-41页 |
3.1.2 低速爬行分析及影响规律 | 第41-42页 |
3.1.3 仿真验证 | 第42-45页 |
3.2 锻件参数对低速运行的影响分析 | 第45-48页 |
3.2.1 锻件参数与驱动力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3.2.2 仿真验证 | 第46-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模锻压机低速分层控制策略 | 第49-62页 |
4.1 模锻压机低速控制问题 | 第49-50页 |
4.2 内外层结合控制方法 | 第50-54页 |
4.2.1 内层PID控制 | 第51-52页 |
4.2.2 外层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 | 第52-54页 |
4.3 外层预测模型选择 | 第54-60页 |
4.3.1 模锻压机名义数学模型 | 第54-57页 |
4.3.2 数据辨识的子空间模型 | 第57-58页 |
4.3.3 模型精度对比 | 第58-60页 |
4.4 控制效果仿真验证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模锻压机在线自适应控制策略 | 第62-73页 |
5.1 复杂工况控制问题 | 第62-63页 |
5.2 在线自适应控制策略 | 第63-68页 |
5.2.1 基于在线子空间辨识模型的预测控制 | 第64页 |
5.2.2 基于在线聚类辨识的模糊PID控制 | 第64-67页 |
5.2.3 控制器集成 | 第67-68页 |
5.3 实验与仿真验证 | 第68-72页 |
5.3.1 在线建模方法实验验证 | 第68-69页 |
5.3.2 控制效果仿真验证 | 第69-71页 |
5.3.3 控制性能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