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刑事和解的肇造与流变 | 第14-19页 |
(一) 国际进路:恢复性司法的成功经验 | 第14-15页 |
(二) 本土肇造:“和合”文化蕴含着刑事和解 | 第15页 |
(三) 当代演进:我国现行制度中的和解萌芽 | 第15-17页 |
(四) 现实推动:社会正义和司法效益的双重驱动 | 第17-19页 |
二、刑事和解的利弊之争 | 第19-24页 |
(一) 刑事和解的价值取向 | 第19-22页 |
1、被害人权利的维护 | 第19-20页 |
2、犯罪人复归社会的实现 | 第20-21页 |
3、公共利益的保护 | 第21页 |
4、诉讼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 第21-22页 |
(二) 刑事和解制度与传统刑法理论的背离 | 第22-24页 |
1、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的减弱 | 第22页 |
2、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 | 第22-24页 |
三、刑事和解适用现状 | 第24-32页 |
(一) 基本情况 | 第25-29页 |
1、适用刑事和解处理案件数量分析 | 第26-27页 |
2、适用刑事和解处理的案件类型分析 | 第27页 |
3、适用刑事和解后案件的处理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二) 主要特点 | 第29页 |
(三) 积极效果 | 第29-30页 |
(四)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第30-32页 |
1、刑事和解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 | 第30页 |
2、刑事和解的内容过于片面和狭窄 | 第30-31页 |
3、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功能性缺陷 | 第31-32页 |
四、审查起诉环节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 | 第32-45页 |
(一) 修改完善立法 | 第32-33页 |
(二) 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的制度设计 | 第33-40页 |
1、明确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2、明确适用条件 | 第34-35页 |
3、刑事和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4、规范和解的流程 | 第36-40页 |
(三)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40-45页 |
1、建立诚意调查、经济赔偿转移支付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 第40-41页 |
2、增设暂缓起诉制度 | 第41-42页 |
3、确立律师参与和解制度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