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深圳地区中学校园规划布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深圳人口不断增加第9页
        1.1.2 深圳城市用地紧张第9页
        1.1.3 深圳国际化的城市定位第9页
        1.1.4 深圳中学校园建设达到高峰期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3 创新点第10-11页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1-12页
        1.3.1 概念界定第11页
        1.3.2 研究对象第11页
        1.3.3 主要内容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3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第13-15页
    1.5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5.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2 具体技术路线第16-17页
    1.6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2章 中学校园规划布局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9-37页
    2.1 我国中学校园布局的发展历程第19-25页
        2.1.1 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第19-23页
        2.1.2 校园布局顺应教育理念革新第23-25页
    2.2 深圳城市中学校园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第25-28页
        2.2.1 深圳的经济发展地位第25页
        2.2.2 深圳城市发展的高密度环境第25-26页
        2.2.3 特殊的南方湿热气候环境第26-27页
        2.2.4 深圳市教育理念的特殊性第27-28页
    2.3 国内外相似城市中学案例借鉴研究第28-36页
        2.3.1 香港中学规划设计特点分析第28-30页
        2.3.2 新加坡中学规划设计特点分析第30-34页
        2.3.3 台湾城市中学规划设计特点分析第34-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深圳地区中学校园布局现状分析第37-64页
    3.1 深圳地区中学的建设发展历程第37-38页
        3.1.1 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1995年)第37页
        3.1.2 飞速建设阶段(1995年-2005年)第37页
        3.1.3 理性提高阶段(2006年至今)第37-38页
    3.2 深圳地区校园布局发展模式第38-53页
        3.2.1 改扩建校园第38-41页
        3.2.2 建立新校区第41-45页
        3.2.3 建立新校园第45-52页
        3.2.4 异址重建校园第52-53页
    3.3 深圳城市中学调研成果分析第53-62页
        3.3.1 调研中学现状特点分析第55-57页
        3.3.2 调研中学现状问题分析第57-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4章 深圳地区中学校园规划布局方法研究第64-101页
    4.1 中学校园布局设计的原则第64-65页
        4.1.1 与城市共生第64页
        4.1.2 因地制宜第64页
        4.1.3 可持续设计第64-65页
    4.2 校城共生的布局方法第65-74页
        4.2.1 校园边界空间设计第65-68页
        4.2.2 校园入口形式及特征分析第68-70页
        4.2.3 对外开放布局特征第70-74页
    4.3 校园总体布局方法第74-89页
        4.3.1 功能分区及组合模式第74-82页
        4.3.2 布局形式及特征分析第82-88页
        4.3.3 预留地的布局方法第88-89页
    4.4 校园活动空间的布局方法第89-100页
        4.4.1 空间元素分析第89-97页
        4.4.2 布局模式与特征分析第97-98页
        4.4.3 屋顶、地下空间的开发第98-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5章 项目实践——深圳中学泥岗校区规划布局分析第101-116页
    5.1 项目概况和用地分析第101-104页
        5.1.1 项目概况第101-102页
        5.1.2 基地特征第102-104页
    5.2 校城共生的布局分析第104-106页
        5.2.1 校园边界布局设计第104-105页
        5.2.2 校园入口空间组织第105页
        5.2.3 校园功能对外开放第105-106页
    5.3 校园总体布局分析第106-111页
        5.3.1 轴线式布局形式第106-107页
        5.3.2 功能分区第107-110页
        5.3.3 预留地的布局第110-111页
    5.4 活动空间布局分析第111-115页
        5.4.1 混合线性的空间模式第111页
        5.4.2 屋顶空间利用第111-112页
        5.4.3 原生景观再利用第112-114页
        5.4.4 室内公共空间类型第114-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结论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传统牌楼(坊)空间环境研究
下一篇:忻州市县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