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牌楼(坊)空间环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2 相关概念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15页 |
1.5.3 比较分析法 | 第15-16页 |
1.5.4 图解分析法 | 第16-17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北京传统牌楼历史演变与分类 | 第18-34页 |
2.1 牌楼概述 | 第18-20页 |
2.2 北京传统牌楼的历史沿革 | 第20-25页 |
2.2.1 元代北京传统牌楼的发展 | 第20-21页 |
2.2.2 明代北京传统牌楼的兴起 | 第21-22页 |
2.2.3 清代北京传统牌楼的传承 | 第22-23页 |
2.2.4 近现代北京传统牌楼的变化 | 第23-25页 |
2.3 影响北京传统牌楼的因素 | 第25-27页 |
2.3.1 社会因素 | 第25页 |
2.3.2 文化因素 | 第25-27页 |
2.4 北京传统牌楼单体建筑的构成 | 第27-30页 |
2.4.1 平面形制 | 第27-28页 |
2.4.2 立面造型 | 第28-30页 |
2.5 北京传统牌楼的分类 | 第30-32页 |
2.5.1 按牌楼材质的分类 | 第30页 |
2.5.2 按牌楼组合方式分 | 第30-31页 |
2.5.3 按牌楼空间环境类型分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空间环境特征 | 第34-48页 |
3.1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单体建筑形式 | 第34页 |
3.2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空间布局 | 第34-36页 |
3.3 北京传统街道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 第36-37页 |
3.3.1 街道空间肌理 | 第36页 |
3.3.2 街道空间界面 | 第36页 |
3.3.3 街道景观元素 | 第36-37页 |
3.3.4 人的行为活动 | 第37页 |
3.4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空间环境组织方式 | 第37-43页 |
3.4.1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空间组织形态 | 第37-38页 |
3.4.2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空间尺度 | 第38-40页 |
3.4.3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空间序列 | 第40-42页 |
3.4.4 牌楼对街道空间过渡与界定 | 第42-43页 |
3.5 北京传统街道牌楼空间环境意象表达 | 第43-45页 |
3.5.1 街道牌楼空间环境特质表达 | 第43-44页 |
3.5.2 街道牌楼的领域性表达 | 第44-45页 |
3.5.3 街道牌楼的归属性体现 | 第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空间环境特征 | 第48-64页 |
4.1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单体建筑形式 | 第48-49页 |
4.2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空间布局 | 第49-53页 |
4.2.1 坛庙、寺观牌楼设置在建筑群入口 | 第52页 |
4.2.2 坛庙、寺观牌楼设置在核心建筑前端 | 第52-53页 |
4.3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 第53-54页 |
4.3.1 坛庙、寺观建筑院落空间 | 第53页 |
4.3.2 围合空间环境构筑物 | 第53页 |
4.3.3 内部景观配置 | 第53-54页 |
4.3.4 人的行为活动 | 第54页 |
4.4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空间环境组织方式 | 第54-59页 |
4.4.1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空间组织形态 | 第54-55页 |
4.4.2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空间尺度 | 第55-57页 |
4.4.3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空间序列 | 第57-59页 |
4.4.4 传统牌楼对坛庙、寺观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 第59页 |
4.5 北京传统坛庙、寺观牌楼空间环境意象表达 | 第59-63页 |
4.5.1 坛庙、寺观牌楼空间环境特质表达 | 第59-61页 |
4.5.2 坛庙、寺观牌楼空间环境气氛的烘托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空间环境特征 | 第64-78页 |
5.1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单体建筑形式 | 第64-65页 |
5.2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空间布局 | 第65-68页 |
5.2.1 牌楼与神道的结合 | 第66-67页 |
5.2.2 牌楼与上宫建筑的结合 | 第67-68页 |
5.3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 第68-69页 |
5.3.1 陵区自然环境 | 第68页 |
5.3.2 陵寝建筑环境 | 第68-69页 |
5.3.3 景观配置 | 第69页 |
5.3.4 人的行为活动 | 第69页 |
5.4 北京传统陵寝空间环境组织方式 | 第69-74页 |
5.4.1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空间组织形态 | 第69-70页 |
5.4.2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空间尺度 | 第70-72页 |
5.4.3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空间序列 | 第72-74页 |
5.4.4 牌楼对陵寝空间环境的过渡与界定 | 第74页 |
5.5 北京传统陵寝牌楼空间环境意象表达 | 第74-76页 |
5.5.1 陵寝牌楼空间环境特质表达 | 第74-76页 |
5.5.2 陵寝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 第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空间环境特征 | 第78-94页 |
6.1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单体建筑形式 | 第78-79页 |
6.2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空间布局 | 第79-82页 |
6.2.1 园林牌楼与桥梁的结合 | 第81页 |
6.2.2 园林牌楼与宫殿建筑的结合 | 第81-82页 |
6.3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 第82-83页 |
6.3.1 建筑组群 | 第82-83页 |
6.3.2 景观桥梁 | 第83页 |
6.3.3 园林造景 | 第83页 |
6.4 北京传统园林空间环境组织方式 | 第83-88页 |
6.4.1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空间组织形态 | 第83-84页 |
6.4.2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空间尺度 | 第84-87页 |
6.4.3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空间序列 | 第87-88页 |
6.5 北京传统园林牌楼空间环境意象表达 | 第88-93页 |
6.5.1 园林牌楼空间环境特质表达 | 第88-91页 |
6.5.2 园林牌楼空间环境气氛的烘托 | 第91-9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相关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附录1 图表索引 | 第102-104页 |
附录2 北京传统牌楼(坊)列表 | 第104-110页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