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绪论第13-20页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的缘由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本课题研究依据第18-20页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主要背景第20-23页
    2.1 共产国际重心转移第20页
    2.2 国民政府实行反共围剿第20-21页
    2.3 抗日热潮兴起,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深得民心第21页
    2.4 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成熟领导班子第21-22页
    2.5 陕北文化发展状况欠缺严重,党内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第22-23页
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23-38页
    3.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第23-28页
        3.1.1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第23页
        3.1.2 .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五个方向第23-25页
        3.1.3 .延安时期文艺理论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5页
        3.1.4 .延安整风运动对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第25-26页
        3.1.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第26-27页
        3.1.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延安精神”的理论内涵第27-28页
    3.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第28-38页
        3.2.1 文化社团与大众文化第28-31页
            a.文化社团类型第28-29页
            b.文化社团的活动方式第29-31页
        3.2.2 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第31-34页
            a.诗歌第31-32页
            b.戏剧第32-33页
            c.小说第33-34页
        3.2.3 文化教育建设第34-38页
            a.国民教育第34-35页
            b.干部教育第35-36页
            c.民众教育第36-38页
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特点、成因、局限性第38-47页
    4.1 延安文化建设的特点第38-41页
        4.1.1 创造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先进文化第38页
        4.1.2 深入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第38-40页
        4.1.3 通过“扬弃”的选择整合文化,营造“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第40-41页
    4.2 延安文化繁荣成因第41-44页
        4.2.1 通过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倡导延安文化是延安文化形成的关键第41-42页
        4.2.2 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的民主政治制度,积极营造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第42-43页
        4.2.3 积极加大对外宣传,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延安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第43页
        4.2.4 文化工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积极的参与是延安文化繁荣的动力第43-44页
    4.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局限性第44-47页
        4.3.1 文化过多服务于政治方向第44-45页
        4.3.2 文艺作品的自身价值重视不足第45-46页
        4.3.3 使文化及文化作品有了阶级性第46-47页
5.延安文化建设对当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启示第47-54页
    5.1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第47-48页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理论创新的前提第47页
        5.1.2 发扬延安时期文化创新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第47-48页
    5.2 加强党内文化建设第48-49页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内文化性质的保证第48-49页
        5.2.2 注重思想建设是保持党内文化先进性的重要内容第49页
    5.3 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第49-50页
        5.3.1 文化建设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创作农村文化的源泉第49-50页
        5.3.2 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是活跃农村文化的力量第50页
    5.4 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第50-54页
        5.4.1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前提第51页
        5.4.2 结合新时代特征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关键第51-54页
6.结语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研究
下一篇: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