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概念释读 | 第13-14页 |
1.2.1 劳动与劳模 | 第13页 |
1.2.2 延安时期劳模教育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产生 | 第20-29页 |
2.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产生的背景 | 第20-22页 |
2.1.1 抗战建国需要劳模教育 | 第20-21页 |
2.1.2 军民大生产运动需要劳模教育 | 第21-22页 |
2.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产生的条件 | 第22-26页 |
2.2.1 受传统劳模教育思想影响 | 第22-25页 |
2.2.2 受苏联劳模教育思想影响 | 第25-26页 |
2.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产生的过程 | 第26-29页 |
2.3.1 萌芽阶段 | 第26-27页 |
2.3.2 发展阶段 | 第27-28页 |
2.3.3 成熟阶段 | 第28-29页 |
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内容 | 第29-36页 |
3.1 劳模技能教育 | 第29-30页 |
3.2 劳模品质教育 | 第30-32页 |
3.2.1 劳动光荣理念教育 | 第30-31页 |
3.2.2 集体观念教育 | 第31页 |
3.2.3 竞争意识教育 | 第31-32页 |
3.3 劳模政治教育 | 第32-36页 |
3.3.1 拥军优属与劳模教育 | 第32-33页 |
3.3.2 支援前线与劳模教育 | 第33-36页 |
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途径方法 | 第36-48页 |
4.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途径 | 第36-42页 |
4.1.1 农村工厂教育 | 第36-38页 |
4.1.2 部队机关教育 | 第38-40页 |
4.1.3 各级学校教育 | 第40-42页 |
4.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方法 | 第42-48页 |
4.2.1 媒体宣传 | 第42-43页 |
4.2.2 劳动竞赛 | 第43-44页 |
4.2.3 文艺宣传 | 第44-48页 |
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价值 | 第48-57页 |
5.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历史价值 | 第48-53页 |
5.1.1 改善边区经济状况 | 第48-50页 |
5.1.2 促进边区教育发展 | 第50-51页 |
5.1.3 繁荣边区文化进步 | 第51-53页 |
5.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模教育的当代价值 | 第53-57页 |
5.2.1 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 | 第53-54页 |
5.2.2 健全劳模教育的长效机制 | 第54-55页 |
5.2.3 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55-57页 |
6 结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A: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劳模大会及生产展览会的决定 | 第62-63页 |
附录B: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劳模大会代表名额之详细分配表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