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脏疾病论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论文

冠心病患者斑块特征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表第8-10页
相关定义第10-15页
1 前言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1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第15-16页
        1.1.2 雌激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第16页
        1.1.3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优势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概述第17-19页
        1.2.2 CHD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第19-20页
        1.2.3 斑块性质的性别差异第20-21页
        1.2.4 冠脉重构类型的性别差异第21页
        1.2.5 斑块加中膜偏心性指数的性别差异第21-22页
        1.2.6 斑块负荷的性别差异第22-23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2 资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 研究对象第24页
    2.2 入选标准第24页
    2.3 排除标准第24-25页
    2.4 研究方法第25-29页
        2.4.1 患者基本信息第25页
        2.4.2 血液生化指标第25-26页
        2.4.3 冠状动脉造影术第26页
        2.4.4 冠状动脉IVUS检查第26页
        2.4.5 IVUS图像分析第26-27页
        2.4.6 研究分组第27页
        2.4.7 统计学方法第27-28页
        2.4.8 技术路线图第28-29页
3 结果第29-36页
    3.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第29-32页
    3.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第32-33页
    3.3 两组患者IVUS所示冠状动脉斑块性质资料第33页
    3.4 两组患者病变节段血管重构类型资料第33-34页
    3.5 两组患者IVUS定量资料第34-36页
4 讨论第36-45页
    4.1 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第36-37页
    4.2 冠脉造影特征的性别差异第37页
    4.3 斑块性质的性别差异第37-39页
    4.4 重构类型的性别差异第39-41页
    4.5 管腔EEMCSA的性别差异第41-42页
    4.6 斑块加中膜偏心性指数的性别差异第42-43页
    4.7 PB的性别差异第43-45页
局限性与展望第45-47页
    1.与其他研究的差异第45页
    2.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第45-46页
    3.设想第46页
    4.展望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致谢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农村地区人群中两个新的身体测量指标(VAI和LAPI)对于评价左心房增大的可行性
下一篇:非EF值降低的心衰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