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RT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21页 |
1.4.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3-30页 |
2.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2.1.1 公共服务 | 第23-25页 |
2.1.2 公共服务体系 | 第25页 |
2.1.3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25-26页 |
2.2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7-28页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3.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30-33页 |
3.1.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3.1.2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31-33页 |
3.2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2.1 政府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 第33页 |
3.2.2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财政资金缺乏 | 第33-34页 |
3.2.3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元供给不充分 | 第34-35页 |
3.2.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众参与和绩效评估不足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6页 |
4.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 第37-38页 |
4.1.1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较弱 | 第37页 |
4.1.2 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职责划分不清 | 第37-38页 |
4.2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 | 第38-41页 |
4.2.1 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小 | 第38-39页 |
4.2.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第39页 |
4.2.3 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 第39-41页 |
4.3 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尚不成熟 | 第41-44页 |
4.3.1 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 | 第41-42页 |
4.3.2 市场主体供给公共服务门槛较高 | 第42-43页 |
4.3.3 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服务范围有限 | 第43-44页 |
4.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缺失 | 第44-45页 |
4.4.1 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 第44页 |
4.4.2 绩效评估机制缺失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58页 |
5.1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划分 | 第46-47页 |
5.1.1 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 第46页 |
5.1.2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责任 | 第46-47页 |
5.2 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 | 第47-51页 |
5.2.1 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 第47-48页 |
5.2.2 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8-49页 |
5.2.3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事权和财权 | 第49-51页 |
5.3 完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供给 | 第51-54页 |
5.3.1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相关机制 | 第51-52页 |
5.3.2 全面规范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52-53页 |
5.3.3 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53-54页 |
5.4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 | 第54-57页 |
5.4.1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54-55页 |
5.4.2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估机制 | 第55-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1、结论 | 第58页 |
2、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