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意义及研究 | 第10-13页 |
1.1.1 外植体 | 第10-11页 |
1.1.2 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11-12页 |
1.1.3 小麦基因型对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 | 第12页 |
1.1.4 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比较 | 第12-13页 |
1.2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PvPIN1 基因功能分析 | 第14页 |
1.2.2 小麦转基因方法 | 第14-16页 |
1.2.3 小麦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16-17页 |
1.2.4 小麦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 第17-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普通小麦高频再生基因型的筛选 | 第19-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2.1.2 培养基 | 第19页 |
2.1.3 取材和组织培养方法 | 第19-20页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9页 |
2.2.1 不同小麦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 | 第20-21页 |
2.2.2 不同小麦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率 | 第21-22页 |
2.2.3 不同小麦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率 | 第22页 |
2.2.4 不同小麦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褐化率 | 第22-23页 |
2.2.5 不同小麦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成苗率 | 第23-24页 |
2.2.6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胚性愈伤率,分化率,褐化率,成苗率之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2.2.7 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聚类分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普通小麦品种不同再生类群的生理生化特性比较 | 第29-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培养基配制、取材及组织培养 | 第29页 |
3.1.3 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3.2.1 不同再生类群小麦愈伤组织干重、鲜重、含水量的比较 | 第30-31页 |
3.2.2 不同再生类群小麦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的比较 | 第31-32页 |
3.2.3 不同再生类群小麦愈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比较 | 第32-33页 |
3.2.4 各类群小麦愈伤组织再生能力指标与各生理生化特性的相关性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利用基因枪法将 PVPIN1 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 第34-3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4.1.1 材料 | 第34页 |
4.1.2 培养基配方 | 第34-35页 |
4.1.3 方法 | 第35-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4.2.1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比较 | 第36页 |
4.2.2 再生植株的获得及 PCR 检测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8-42页 |
5.1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胚性愈伤率,分化率,褐化率,成苗率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5.2 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5.3 各类群小麦愈伤组织再生能力指标与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5.4 PVPIN1 基因转化普通小麦 | 第41-42页 |
附表 | 第4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