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文学视域下的吕思勉研究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9-17页
    一、选题缘起第9-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三、选题研究意义第15-17页
第一章 吕思勉文学生涯概述第17-29页
    第一节 求学经历(1899-1905)第17-21页
        一、家学渊源第17-19页
        二、受教经历第19-21页
    第二节 社会经历(1905-1952)第21-29页
        一、文学结社第21-24页
        二、文学编辑第24-26页
        三、文学教育第26-29页
第二章 吕思勉的文学创作第29-53页
    第一节 小说创作第29-40页
        一、《未来教育史》:社会小说初尝试第30-34页
        二、《中国女侦探》:中国第一部女侦探小说第34-40页
    第二节 诗词创作第40-51页
        一、诗歌:一生创作,学宗宋诗第41-45页
        二、词作:师承常州,风格清俊第45-51页
    第三节 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吕思勉的文学理论第53-72页
    第一节 《小说丛话》研究第53-64页
        一、小说概论第53-54页
        二、小说性质论第54-56页
        三、小说类型论第56-62页
        四、《红楼梦》论第62-64页
    第二节 《论诗》研究第64-72页
        一、诗歌发展论第64-66页
        二、诗歌审美论第66-69页
        三、诗歌批评方法论第69-72页
第四章 吕思勉的文学史第72-86页
    第一节 清末民初文学史编写概述第72-76页
    第二节 《宋代文学》研究第76-84页
        一、章节设置第76-78页
        二、内容特点第78-84页
    第三节 《宋代文学》的文学史观第84-86页
第五章 吕思勉的国文教育第86-99页
    第一节 国文与文学的关系第86-91页
    第二节 国文与国语的关系第91-97页
    第三节 小结第97-99页
结语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附录 吕思勉先生文学活动及作品系年第104-129页
后记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洪舫《苦竹軒杜詩評律》研究
下一篇:曹植〈洛神赋〉接受史研究—以诗文为讨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