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我国SO_2与NO_x的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2 我国大气环保政策发展进程 | 第11-12页 |
1.3 我国脱硫脱硝行业改造运行现状 | 第12-13页 |
1.4 脱硫脱硝技术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5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 第13-14页 |
1.6 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6.1 湿式络合吸收法 | 第14-16页 |
1.6.2 湿式氧化吸收法 | 第16-18页 |
1.6.3 湿式还原吸收法 | 第18-19页 |
1.7 高级氧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7.1 Fenton法同时脱硫脱硝 | 第19-20页 |
1.7.2 类Fenton法同时脱硫脱硝 | 第20-23页 |
1.8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3-25页 |
1.8.1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1.8.2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3页 |
1.8.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5-27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3 计算方法 | 第28页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2.4.1 自由基测定 | 第28-29页 |
2.4.2 吸收光谱 | 第29页 |
2.4.3 离子色谱检测 | 第29-30页 |
第3章 UV/草酸铁体系中·OH生成规律的研究与应用 | 第30-42页 |
3.1 草酸铁络合物的光化学性质 | 第30-31页 |
3.2 羟基自由基检测 | 第31-32页 |
3.2.1 检测原理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3 甲基紫体系光吸收曲线 | 第32-33页 |
3.4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规律 | 第33-38页 |
3.4.1 不同体系对·OH生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2 [Fe~(3+)]与[C_2O_4~(2-)]之比对·OH生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3 pH值对·OH生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4 氧对·OH生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5 Fe(Ⅱ)EDTA(NO)对·OH生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 草酸铁在络合脱硝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草酸铁光催化协同络合铁脱硝剂单独脱硝过程研究 | 第42-52页 |
4.1 同步光照和分步光照对体系脱硝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 草酸铁加入方式对体系脱硝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初始pH值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草酸钠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 硫酸亚铁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 氧气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7 Fe(Ⅱ)EDTA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8 SO_2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9 单独脱硝产物检测 | 第50-51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草酸铁光催化协同湿式氨法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研究 | 第52-64页 |
5.1 同时脱硫脱硝实验复配方式选择 | 第52-53页 |
5.2 NH_3·H_2O-Fe(Ⅱ)EDTA-Fe_2(C_2O_4)_3体系同时脱硫脱硝实验 | 第53-55页 |
5.3 初始pH值对体系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 Na_2C_2O_4与FeSO_4摩尔比对体系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56-57页 |
5.5 Fe_2(C_2O_4)_3总浓度对体系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57-58页 |
5.6 NO进口浓度对体系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58-59页 |
5.7 SO_2进口浓度对体系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59-61页 |
5.8 O_2对体系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 第61-6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创新点 | 第65页 |
6.3 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