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用于活性氧可控释放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1 碗烯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 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概况第12-17页
        1.2.1 环糊精简介第12-13页
        1.2.2 环糊精包合物形成的作用机理第13-14页
        1.2.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表征第14-15页
        1.2.4 环糊精包合物在药学中的应用第15-17页
    1.3 光动力治疗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第17-22页
        1.3.1 光动力治疗简介第17-18页
        1.3.2 活性氧的作用第18-19页
        1.3.3 光敏剂第19-21页
        1.3.4 光动力治疗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21-22页
    1.4 课题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2章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制备第24-40页
    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第24-25页
        2.1.1 原料与试剂第24页
        2.1.2 仪器第24-25页
    2.2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25-37页
        2.2.1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制备第25-26页
        2.2.2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形成确认第26-32页
        2.2.3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包合比的测定第32-37页
    2.3 γ-环糊精/苝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37-40页
        2.3.1 γ-环糊精/苝包合物的制备第37页
        2.3.2 γ-环糊精/苝包合物的形成确认第37-38页
        2.3.3 γ-环糊精/苝包合物包合比的测定第38-40页
第3章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水溶液体系的活性氧研究第40-52页
    3.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第40-41页
        3.1.1 原料与试剂第40页
        3.1.2 仪器第40-41页
    3.2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生成单线态氧的检测第41-43页
        3.2.1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42页
        3.2.2 单线态氧的检测第42页
        3.2.3 结果与讨论第42-43页
    3.3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可控生成活性氧实验第43-49页
        3.3.1 DCFH探针溶液的配制第44页
        3.3.2 过氧化氢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4页
        3.3.3 两种包合物生成活性氧的比较第44-45页
        3.3.4 光照条件下碗烯可控产生活性氧的作用第45页
        3.3.5 结果与讨论第45-49页
    3.4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生成活性氧的类型确认第49-52页
        3.4.1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49页
        3.4.2 活性氧类型的检测第49-50页
        3.4.3 结果与讨论第50-52页
第4章 具有偶极矩的多环芳香烃可控生成活性氧的研究第52-60页
    4.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第52-53页
        4.1.1 原料与试剂第52页
        4.1.2 仪器第52-53页
    4.2 具有偶极矩的多环芳香烃胶束的制备第53-54页
        4.2.1 四种多环芳香烃的性质第53-54页
        4.2.2 四种多环芳香烃胶束的制备第54页
    4.3 具有偶极矩的多环芳香烃胶束的活性氧可控释放第54-60页
        4.3.1 四种多环芳香烃胶束的紫外吸收光谱第55页
        4.3.2 四种多环芳香烃胶束生成活性氧的比较第55-56页
        4.3.3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第5章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光动力学治疗研究第60-72页
    5.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第60-61页
        5.1.1 原料与试剂第60页
        5.1.2 仪器第60-61页
    5.2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光诱导细胞毒性实验第61-64页
        5.2.1 不同光照时间下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细胞毒性第61-62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62-64页
    5.3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细胞摄取实验第64-68页
        5.3.1 实验方法第64-65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65-68页
    5.4 γ-环糊精/碗烯包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第68-72页
        5.4.1 血液相容性实验第68页
        5.4.2 组织病理学实验第68-69页
        5.4.3 结果与讨论第69-7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6页
    6.1 主要结论第72-74页
    6.2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发表论文、专利及科研情况说明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烯基功能化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色谱填料的制备与评价
下一篇:两亲性碗烯胶束的自组装和光动力学治疗效应